搭车

之前刷到一个网友,越看越像我高中时期喜欢的那个同班直男何叉叉。给几个高中同学看过照片,都说像,是好看版的何叉叉。有的已经想不起何叉叉长什么样,看了这个人的照片,又想起来了,眉眼之间神似。

那段时间我有点恍惚走神。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喜欢何叉叉,余情未了,可能是因为当初留下了没吃到嘴里的遗憾,如果吃过了,或许早没念想了。一方面又觉得我并不是还喜欢何叉叉,何叉叉早就胖成了一百六,我可能只是觉得这个网友更像当年的何叉叉,年轻、阳光、活力,所以自然而然很顺滑地将记忆里那段感情承接了过去,网友充当了一个投影仪,投射出我对那段暗恋的感觉的回味,换成任何一个像何叉叉的人都可以。

还有第三个可能,我就是喜欢这个网友,我很吃这个长相,喜欢的口味没变。

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复杂,可能是A,可能是B,可能ABC都有,此消彼长,纠缠不清。幸好我并不需要真的搞懂到底属于哪一种,就像我并不需要搞清楚我为什么想吃西红柿炒蛋,如果我想吃,去吃就够了,不用在乎为什么。

我十几年来遇到第一个长得像何叉叉的人。如果是陌生人也就罢了,偏偏这个人在社交软件上还跟我匹配了,不仅匹配了,还很快见了面,不光见了面,还有了亲密互动和边缘性行为,还不止一次。

好看度满分十分,我能给他打九分。我的打分原则是:给操十分,不给操零分。好不好看的标准就是这么主观,还有现实。

我也非常清楚,好看的他不会跟我回家。不用问。

我也不存在十分沮丧或失落的情绪,一点点,不多。我自己也没有做好能恋爱的准备。当然,这是事实,也可以说是个借口,有没有准备对恋爱这件事而言,不重要,或者说没那么重要。

上次跟某个有好感的弟弟吃饭,吃到一半他突然伸手过来,用纸巾擦我嘴角。事先他也没打招呼让我别动,就那么自然又突然地伸过来。我等他收回手就脸红了,感觉心跳似乎都漏跳了一拍。人生第一次在餐厅这种公开场合被大胆直接又轻描淡写地宠了一下,大概能理解别人说的恋爱的美好,就是靠这样一个一个小动作填满。

我还记得跟他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天临时约了见面,我下了班就匆匆赶去附近那家麦当劳门口。天已经黑了,城市的高楼的灯像萤火虫一样飘散在半空。他跟我差不多高,见到之后两个人都在笑,他对着我笑,我对着他笑。后来的记忆里,再想到这个又甜又暖的场景,酸得却想哭。生活不像电视剧有背景音乐,它只有无声的无奈和难言的沉默。

上次跟朋友和他对象一起吃饭,边吃边聊到健康问题,我随口叮嘱了朋友几句,他对象就在旁边接话:“你好好说说他,我说他不听。”可真像是老夫老妻的话。他对象在我这儿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朋友后来说他俩这几天因为一些问题没解决,气氛有点别扭。吃饭的时候我没注意到。我比较怕在恋人关系里遇到这种情况,因为我如果有一点不愉快,那我谁也不想见。

习惯了一个人解决消化所有好的不好的,就会觉得迁就别人是给自己找麻烦。只想迁就自己,也不想让别人迁就我,别人对我的迁就都会成为一种负担,总需要偿还。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原本想去的那一站,跟别人的都不一样。所以只有在同行的那一点时间拿来相处。路远反而能相处久些。有的人愿意为了在路上遇到的人改变自己的目的地,有的人一起下车,却是各奔东西,更多的人,不想长途旅行,长时间只有一个同伴太乏味,所以等不了到站就下车了,迫不及待要到处看风景,反正还有下一趟车,下下趟车,还有别的线路的车。可以选择的车太多了,似乎随便搭哪一趟,最后都能去到想去的地方。

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不过世人搭什么车,我从来不操心。我想看喜欢的人上了什么车,最后停在哪里。比我自己的车停哪里还要关心。

我修了个停车场,不收停车费,欢迎你光临。

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有时候会突然一下特别开心,什么事都没发生,莫名其妙的开心。跟打喷嚏一样突然,它的出现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难以捉摸,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常常是在我意识到之后,像通电的灯泡一样亮上几秒,然后电用完了,感觉就渐渐消失,回归平静。像是,无风也起了浪。

有的开心是能找到原因的:

跟喜欢的人聊天,被给予热情的回应会开心,已读不回就没那么开心。

收到工资到账的通知会开心,存款数字变少就没那么开心。

做图片,写方案,方案被客户买单会开心,做图技术不到位导致图不够美就没那么开心。

好吃的菜出锅装盘,在自然光下,拍出满意的照片会开心,晚上拍照环境光线不好就没那么开心。

做菜洗碗会开心,买菜洗菜切菜没那么开心。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可以在地上打滚会开心,东西太多又舍不得扔就没那么开心。

凌晨下了飞机,坐上专车,进了小区,打开重庆的家门,亮起灯的那一刻,最最开心。

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引起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跟借来的、租来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认为完全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买房子,租着住多好,住腻了还可以换地方换户型换装修风格。这样想没什么错,更喜欢买房住也有道理,买得起为什么不买。爱买就买,想租就租,买了房的照样可以租房住,租着房的额外也能买,没有矛盾。

除了开心,还有一种感觉也偶尔出现,频率要少很多,但同样出现得莫名其妙又妙不可言,就是恋爱的感觉。我根本没和任何人处在恋爱关系里,我对喜欢的人就像看橱窗里的奢侈品,默默看,买不起。所以恋爱的感觉能出现在我身上,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我脑海里也并不会浮现出任何人的名字和脸盆,就更觉得奇怪了,像玄幻故事的情节,但那种发自内心的甜蜜、愉悦、激动、内分泌突然上涌的“正在爱”的感受,又能千真万确地触摸到。像是,过山车脱轨做自由落体运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我深爱着他, 他也特别爱我,我知道我在恋爱,但不知道他是谁”的感觉,我一点线索也没有。

说到“开心”和“恋爱”,它们在我这里有一个关联是:我听说别人分手,有可能会开心。这种开心是玄学,玄之又玄。有的人分手了,我会觉得很可惜很遗憾。有的人分手,我一点感觉也没有,就像你告诉我一万里之外我不认识的查理或者别的谁昨晚上失眠了,我只会“哦”一下。然而有的人分手了,我会鼓掌叫好,会“哇哦”一声。我一直没有研究出能让我鼓掌叫好的那些人,有什么共同点,除了跟我的关系都很不熟之外。我猜测,可能是我潜意识觉得浮躁的他们不配拥有一段好的关系,他们的分手恰好能印证我心中对他们的偏见,那些觉得他们不靠谱、不值得、配不上的偏见。偏见不对,但是蛮爽。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坚持偷偷开心,谁也不说,更不会去当事人面前表达对他分手的幸灾乐祸。我知道这种分手并不算什么大的挫折,只相当于吃了顿很辣的火锅拉半天肚子,他一定会再恋爱再分手,得到后又失去然后再换一份恋爱的新快乐。

一场迟到又意外的失恋

明知道再过不久就会分开,始终会告别会结束,还是控制不住地投入精力,付出情感,认真对待,把自己交过去,把感情的操作线亲自递到他手上,甘心被操控。他跟你说话,跟你挤眉弄眼,他什么也不做,我也像炉灶上的开水一样在沸腾。火力稍小一点,就会对当下这种真实的满足感开始默默倒数,盘算还剩多久,离分别还有多远。每过一秒,心情就像快没电的灯光,渐渐暗下来。

是恋爱的感觉,也是看演唱会的感觉。

以前看演唱会,不会这样越接近散场,越像失恋,恍惚间觉得自己真实地失去了一个恋人,爱了很多年的,他站着不动,也在随着时间离我越来越远。

喜欢明星这种事情,本应该算单恋,一种靠自我臆想来补充幸福感的关系,没有相恋过就算不上失恋,可在想到歌会唱完、今晚会成为过往的时候,呼吸都快顾不上了,胸腔明显压力加大,原来我什么都留不下。

这个是我喜欢了很久的一个男歌手,从1998年到2019年。我很少跟别人提起他的名字,像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说出口难为情。就像没人知道十三四岁的我暗搓搓喜欢哪个同学。我也从不在KTV点他的歌,而他的歌在十几年前,我每晚都会听着入睡,有时候半夜突然醒了,磁带还在转,有时正好循环唱到我喜欢的那句,好像就是那句将我唤醒。

喜欢的人和物,不一定总愿意拿出来分享。

我以前对自己的青春并没有明显的感知和定义,似乎我不懂什么是青春,我不知道我的青春从哪里算起,又在哪里算结束。是暗恋同班同学吗?是和第一个男朋友分开吗?是再看到喜欢过的人却没了感觉吗?我听别人谈论青春谈得很热闹,很有感触,很动情入怀,我却说不清它对于我的定义。但是彼时彼刻,当演唱会还没结束,他在远处的灯束下唱:


越甜越思念,越浓越幽怨
人越去过问,真相越难知
任谁被锁住不易
原来情深到此,彼此早已知
一次真爱追寻一百次
竟九十九次误做了憾事
可会是最后最深刻一次
仍全没法子
当我真去追寻一百次
方发现那日是最快乐事
这决定继续,怕错了不知
明日后悔只恐已太迟
越狂越纷乱,越迷越打转
倒不现在告辞

我突然有种感觉,我的青春过完了,不是现在才结束,但后知后觉它没了。就像我发现兜里的钱包不见了,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不见的。

丢了东西,就很难过。丢了爱的人,难过更多。

演唱会三个小时,但是真的有十几年那么长。他开口的第一句“从天边,飞万年”,像时空穿梭机,瞬间把我拉回了十五六岁:在班级晚会上模仿他跳《新欢加精选》,偷偷攒钱,把每一本有他图片、有他歌的杂志碟片都买下来,收集他的图片做成剪报现在都还留了几大本,买他和范晓萱代言的饮料喝。那些画面,把大脑变成了投影仪,一幕幕自动放映。

他的声音没怎么变,还有少年感,虽然我们都不再年轻,他四十上四,我四十下四。他怎么还有那么多头发,是不是去植发了。我的都掉光了。还有八卦号说他整容整残了,故意挑了没拍好的角度照说很多刻薄的话。穷极无聊。

我妈当时反对我追星,意思是追星很无聊,没意思,过一阵就不喜欢了,等长大了回头看发现没意义。

我的学生时代没有大的坎坷灾难,但是回想起来,除了追星算得上快乐,找不到明显的开心事,多是压抑,或是平淡无味的空洞。所以我从没幻想过再经历一次,永远停在那时。我唯一惦记的,只有听他唱歌的那些画面,不是开心,是温暖。

有的人的声音、影像,对别人说不出哪里好,却是记忆里最闪亮、不可替代的部分,甚至成为唯一一个能给过去赋予内容的载体。

他跟他的老师反目成仇,当时担心他会不会唱不了了。他跟张柏芝恋爱,在张柏芝翻唱的《留给最爱的说话》里念了段粤语独白,之后张柏芝回了他一首念白,两人在10分钟的《东芝月色》里讲了个小故事,故事包了《月光浴》和《简约主义》两首歌,我还觉得他俩有点般配,两人分开后他唱《比我幸福》,很多人都以为是在影射这段感情,对张柏芝隔空喊话。虽然这么喜欢他,我也没觉得他只能跟我过。分手后他还被向太骂,经纪人自杀,很不顺。他后来去演电视,《倩女幽魂》和《兰陵王》,有了点名气,但我都没看,我一直在他的那些歌里面,原地踏步。

2010年后他出过几张新歌,那时候整个华语歌圈都变了。跟别的很多歌手一样,会唱的人还能唱,会写的人却不写了,再也写不出或是不想写90年代风格的好歌给他们唱。人变了,环境变了,流行的风换了方向,风往哪儿吹人往哪儿追,我还想听陪我长大的人唱几首能听出旧味的新歌,可没人愿意做这样的歌,连老歌都不断被娱乐综艺整容,重新改编,要追赶当季流行,加入很多时下正热的华丽元素,最好换张脸,极力撇清和老版的联系,让听过的人完全听不出是老歌。大家都在创新,追求年轻的口味,生怕别人说自己老气过时。变化如此快,连感情都不再过夜,不再成双成对,要三四个人一起才够刺激。

很多衣服,从橱窗里拿出来第一次穿在身上,是它最完美、最光彩的时刻,过一遍水就走样了。很多歌也一样,重新编曲,加进去很多新想法新元素,却再也不能直击心灵,叫人回味,华而不实,空有堆砌。

想说的太多,听的人一句都没听进耳朵。

我是一个对改变无所谓的人,也是一个习惯了不改变,念旧的人,很固执地坚持自己喜欢的人事。

能听他开演唱会,实属意料之外,我以为他已经半隐退状态,没有开唱的机会。买了票之后也没温习他的粤语歌,直奔红馆,像裸考一般,不看书直接上考场。

不用复习,都太熟了,起个头马上就能接着唱。

以前听得最多的歌,不是他最热门的那几首。

听《我比谁都清楚》,听的是自己压抑的心事不被人理解的那种被理解感。听着像不像悖论?当两个人在互相说没人能理解自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却又对这句“冷暖自知”达成一致表示赞同,完成了另一种感同身受、相互理解的过程。我相信都失恋过、迷茫过、苦闷过的人,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多少有感受相同的时刻。

喜欢《不会一个人》多过《比我幸福》,听到第一句“有些回忆只能淋着雨一点点遗忘”就被吸引。循环最久的专辑是《天亮说晚安》。《最佳男朋友》的歌词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写的是个渣男。

听《黑色领带》,听的是一群热闹中的孤独寂寞,流言蜚语太多,听过就算,不必介怀。听《简约主义》,听的是自己世界的规则。这两首,当晚演唱会他都唱了,而且是前后连着唱。我当时差点脑缺氧,兴奋得拿泡沫棒敲自己的头。想把整座红馆的人像消除游戏一样,全都消掉,只留下台上的他和台下的我。

他在台上讲自己这些年的艰辛,讲到动情处泣不成声,我因为听不懂粤语,没太多感触,但是亲耳听到他唱出那几首我曾经循环过很久的歌,情不自禁就飙泪。我不想回去从前,我不留恋那些年,可为什么还会忍不住泪。

可能是感慨自己这么多年,仿似白活一场。

一场白一场红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说坏消息。

朋友的朋友病故了。朋友是怎么得知这个噩耗的呢,是已故好友的妈妈,用儿子的微信,给我朋友发消息说,他走了,要为他举办一个小聚会。

一开始还以为不是想象中担心的那个意思。

他妈妈说,不知道儿子跟谁关系比较好,就通知了我朋友,因为我朋友是儿子微信里的星标好友。

嗯,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想到,会以怎样的方式,知道自己出现在别人的星标好友列表里。或许得知对方的名字,还会觉得有点意外,原来我在他心里,还挺重。

我翻了下我的星标好友列表,有点沮丧,像是被无声地嘲笑了一番,还没有理由回嘴,哭笑不得,索性点开头像,进去悄无声音地取消了星标。

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把不在乎自己的人,看得那么重要的?给他贵宾席,给他VIP,给他内场座,可惜啊,给出去的这些,他根本不知道,也毫不在乎。他不稀罕这个位子,谁爱坐谁坐。

你说,人死后的那几天,会不会在尸体周围徘徊一阵,看都有谁来见了自己最后一面。

或许死掉的灵魂,不能离开生前的躯体太远,最想告别的,反而是他,他还想见见他心里的人最后一面。

一定有他在等的人,不能到场,不管是不知道、不想来,还是来不及。再也见不到。

现在加了星标的人,死前未必还想见吧。

很想见的人,或许并没有加星标。某时加过,后来因为很久没主动找我,赌气取消了。你在乎的人根本不在乎你的那种感觉,一想到就有备受屈辱的滋味,尽管对方什么也没做。原因也正是对方什么也没做,可他对别人做了很多。

还剩一个好消息。

我认识的一对夫夫即将在月底迎来在一起20周年的纪念。

我20年前也曾经幻想过这样的高光时刻,幻想过30年、40年、50年,还跟同一个人一直在一起过。几年后,我发现别说20年,别说10年,别说三五年,光是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件事,就很难,于是不怎么抱以希望了。

当一个东西不是非要不可,只是可有可无的话,就没有太强的动力去实现它。去努力认识喜欢的人,去主动表达恋爱需要,去尝试维系一段长期关系,这些都没有,那梦想就蹉跎了,耽误了,流失了。

很久前就已经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自己恋爱运不好的事实,不仅没有不甘心,反而深信不疑,之后只是越来越肯定。如果说内心一点对恋爱的憧憬也没有,显得有点武断。但那不是憧憬,也不是渴求,而是间歇性会浮现出的某种需求,在我遇见喜欢的人的时候,这种需求会像空心的葫芦瓢一样,咚一声冒出水面,使劲按也按不沉。

直到时间把葫芦瓢变皱,变蔫,变萎,里面的空气慢慢消散蒸发,瓢皱成一团,终于自己沉了下去。时间是什么呢,时间就是那个喜欢的人对我的拒绝与冷漠。

这种恋爱需求,就像偶尔会想吃某道菜、某种水果、某家冰淇淋,在路过某家店的时候,恰好有,会买来吃,吃不到也不会满城满市地去找,不像别的对吃特别讲究的人那样,这家买不到就去找别家,非要吃到,甚至可以为了吃个钵钵鸡和烤鸭,特意飞一趟成都和北京,为了吃到正宗的牛肉火锅,特意跑去潮汕。我不是那种人,所以,如果喜欢的人不肯跟我恋爱,这个需求就实现不了,我没法强制满足,不会千方百计要满足,就算了,纠结但是又干脆。

真的就算了。多数时候都是喜欢的人不肯,我没法强买强卖。爱情没有这种买卖。

20周年,很值得祝福是不是。其中一方私下找朋友录制祝福视频素材,最后汇总剪辑成一份礼物。十分抗拒镜头的我,试录了十几次,选了一段不那么尴尬的十几秒,背景音乐选了那句“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其实换成“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也挺合适。

我说祝你们往后的日子无风无雨、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希望还能看到你们的下一个20年。

几年前也有一对夫夫,好像是恋爱3周年的时候,做了类似的事。在一个酒吧里当众播放。原本是一场公益活动,在场有朋友,有陌生人。活动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开始视频告白。前面是不同朋友的祝福,最后他本人深情告白,很长,讲足了五分钟,或许有十分钟,当时感觉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酒吧很吵,视频声音很小,我看周围好多人都没有在认真听那么长那么长的话,最后大家都很用力地鼓掌尖叫,说不容易啊不容易。

小时候穷,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块糖,自然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还会回味很久。长大了条件好了,不仅随时可以吃到糖,还有五花八门的糖可以选,各种包装,各种口味,小时候的糖果反而看起来简陋、粗糙。明明是更幸福了,可是小时候那份糖吃到嘴里的满足感,随着童年一并消失了,找不回来了。

有的人是这样。我不是。

有的情侣在一起,我觉得蛮好的。有的情侣分开了,我反而更开心。到底什么样的情侣能引起这种差别,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真是一个很好摸但又摸不透的谜。

正在清理好友列表

我以前比较介意微信通讯录里的人不打招呼就删我好友。好比我觉得我俩哪怕不是至交好友,起码算关系还可以,和和气气的,结果,上门拜访人家,开门劈头来句:“不好意思,请问你是谁?”能被噎死。

别人不当回事,我自己感觉被冒犯。

换个思路,想删好友了,跑去跟别人说一声:不好意思因为叉叉叉的原因,我要删你了。说完再删,感觉也很怪。所以删好友还只能静悄悄地删。

那不能不删好友吗?或者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不能删?

既然人类社会里这种行为避无可避,我应该大方点,不介意,不计较。对这类陌生人群讲自尊心,是鸡同鸭讲的浪费,没必要,不该讲。

不讲之后,就没有什么好介意的了。谁删谁还不都一样。对于这种表面关系,到了要断舍离的时候,不需惋惜,两个人客客气气地谦让一番,“您先删,您请您请”“您先,您甭客气”“还是您先”,讲究点的长辈在席间比赛谁后动筷也是这般谦让拉扯。他删完我我再删回去就是了,礼尚往来,谁删谁还不都一样。

把自尊心这件外套的拉链拉开后,不憋气了,畅快舒坦,反而喜欢上了被删的感觉。被删一次,就感觉远离了“无意义的虚假关系”一点。会删我的人本来也不是我会在乎、维护的人。只有过一次,某一任前任删了我,我发现后加回去他通过了,解释说他把人都删光了。我见过他的微信通讯录,9个好友,所以他删人我不觉得奇怪,以他的个性是他干得出的事儿。睡了他一回,他当赔礼道歉,这事扯平。

有些人还真是不删不行。没加微信前,热情不得了,稍微回慢一点就扔个表情或者问号来催你,迫不及待要你微信号来加。加了后,当下还能聊几句,隔一夜就跟馊了一样,不聊了,好像他把你当出来卖的,问了个价,嫌你贵,走人。你发朋友圈发个几十条,他也不点赞不评论,他发朋友圈你留个言,不回,发消息,也不回。不知道假装没看到还是瞎了。你不主动找他,他永远不会主动找你,你主动找了他,他觉得是你应该的,还是不会主动找你,除非他的朋友圈某条需要集赞,会群发一下。

要么是他并不怎么喜欢你,要么是他觉得你并不怎么喜欢他。而且,他是那种会在朋友圈转发魏璎珞“谁先说出口谁就输了”,并奉为真理的人。对这种人没什么成见,马马虎虎,各过各,互不侵犯最好。

有的人在恋爱关系里也是这样。他就不主动,你得主动,你主动才能证明你爱他,他在你心里有地位。他给你主动的机会,证明你在他心里有分量。

他好伟大高贵哦。多长了个鸡儿似的小公举,得举在手心。

不主动就不主动呗,性格和习惯因人而异,这种事的关键不在于你主动还是他主动,这只是第一层行为,关键在于第二层行为,那就是你如何评判对方。如果你不主动,你想找个主动的,没问题,但是如果你觉得对方不主动就是不在乎你,那就有问题了,你不主动是爱,别人不主动就不是,双重标准很好玩吗。

“我性格不太主动,所以希望找个能主动点的,带带我。”跟“我有资格不主动,你没有,你要是不主动就是不爱我。”前者是对别人的美好期望,后者是对别人的双标评判,这两种态度的区别体现的是格局和素质修养。

我也喜欢主动的啊,但我不会把别人的主动当成他的义务。没有谁被规定了在关系里理所当然地必须主动。主动可以是性格的加分项,遇到的时候重视并在乎对方的这种特质,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对方必须、应该做的分内事。

你要求别人的时候,先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谦和点没啥不好。

这种双面人很好删,跟从床底下扫出一堆卫生纸一样,心情不太美丽的时候,删一个的快感抵得上彩票中了十块钱。

而且删人会上瘾。删了一个,就会想删第二个、第三个,没人可删的时候真的跟毒瘾发作一样,浑身上下不舒服,烦躁。

关系不怎样,只会要红包借钱的,可以删一删,我又不是做慈善的金主。

关系不怎样,不聊天不点赞不评论,信息也不回,但很爱在共同好友下冒泡的,可以删一删,我又不想知道你勾搭谁跟谁打了炮。

关系不怎样,加我是想撩我,后头跟别人好了的,可以删一删,我又不是猎头等着要挖你。

关系不怎样,因为工作情面而加,之后毫无交集的,可以删一删,我又不骗风投搞行业会议。

怪就怪微信这个产品做不到跟它一个妈生的QQ一样,能把自己从对方列表里删除。做成会员收费项目,一个月收十几块我也接受啊,我给产品充钱。

啊,想跟零零后打成一片,用QQ不用微信。

可以重温的快乐,还是太少太少了


朋友圈有位朋友在写他的人生故事。发布了第一个,用字母B指代了他写的人。看样子可能要写满26个。如果写的都是历任男友的话,那他的人生我感觉还挺精彩。

我以前写过54个男同性恋故事,凑齐了一副扑克牌。其中只有一个是曾经的对象,别的都是些熟人、路人。14年前的事了,还记得几个故事,别的都忘干净了,原文也没保存。

朋友写,跟B谈恋爱的时候,他念高中。B在大四实习,算是他真正意义上交往的第一任男友。然后他描述了很多当时的生活细节:对方在公交站等他一起搭车去上课,共吃一份甜食,在KTV亲亲我我,带他进宿舍带他见朋友带他到处玩,帮他打洗脸水挤牙膏这种自己做很甜蜜别人做就翻白眼的小确幸。

当我看到他在后面写和B先生分手,他从学校坐公车一路哭回家的时候,当我看到他写B先生博客很好玩的时候,当我看到他写B先生是他认识的第一个出柜的,知道自己想走什么路,不在乎别人眼光的时候,我内心一个怀疑,写的这个B,不就是我吗。

那为什么前面他说的那些事,我都没印象了。是我忘得太快太光,还是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共同好友跑来说:“我看到他的朋友圈第一反应就是说你,天哪,他竟然是你的前任。”我就说我嘴巴很紧啊,认识十多年也不一定知道我过去干了什么事和人。

后来还听别的(两三个)人说,当初一块儿做的那些事。哪首歌是我教会他的,没地方去就在某某广场的麦记坐了一下午咖啡续了很多杯,牵他手从南走到北走完了整条路大概四五公里,把他照片洗出来很小一张挂在脖子上,为他精心挑选礼物,大半夜接他回家,下雨给他送伞,教他往塑料瓶里撒尿,让他坐在购物车里推着他在超市玩,背他爬楼梯,在餐厅餐桌下搞小动作,电话里聊通宵,穿他的衣服,给他洗脚,帮他搓背洗澡,把喜欢的歌设置成他的手机铃声,在被窝里给他捂脚。

跟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事,这些我没有很深的印象,可能就跟普通的上周五吃了什么午饭一样,不特别就不会记住,经别人提醒能回忆起一些。听别人聊这些发生过但是被我遗忘的事,有点意思,像失忆的人突然找回了记忆,看别人眼里的自己,多少有些不一样,有时候甚至觉得不像自己会做的事,像平行空间的自己。

年轻的时候精力旺一点,爱闹一点,希望别人记住的都是我的好。而我记得的跟他们有关的事,跟浪漫无关,只有浪。

我记得的(不同人的)事是,在电影院眼睛盯着大屏手却伸进了他的裤裆,在他打电话的时候舔他身上各种敏感的地方,一边做饭一边做爱,在马路上把他挑逗到激凸,在阳台上,在落地窗前,在树林里,在高级商场的厕所隔间里,在加班的办公室地毯上,在办公桌上,在出租车后座的小动作,还有脱光了从一楼爬楼梯跑回家。

相比起能记起的那些不开心的事,这些有点小开心的,可以重温的快乐,还是太少太少了。

我记得掉过的每一次眼泪,记得对方的每一次已读不回,记得每一个不甘心的删除拉黑,记得他对别人的打情骂俏对别人的低头顺眉,记得夜晚的那些想念和失落,记得那些突然的消失无声的拒绝,记得我的热情遇到的每一次冷漠,记得所有的失去和难过。

那些是都能过去,也确实都过去了,也都还真实地记得,包括所有的细节。我其实分不太清,这些没那么愉快的人和事,到底是忘记了更好,还是记得更好?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我知道,再碰到我不会相逢一笑泯恩仇,会绕着走,我不是那种能假装不在乎的人。

你会在乎留给别人的回忆,是好还是坏么?

喜欢歌手的演唱会,又看过一个了

我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所以去看演唱会,完全是出于无奈,因为太想听喜欢的歌手唱现场了,这个诱惑大过了内心对人群的抵触。

人多,我不怕,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的,没啥好怕,人多还能踩死我不成?我抗拒的地方在于,我跟很多人的情绪开关不太一样。别人看到这个地方,哈哈哈好好笑,看到那个地方,呜呜呜好感人,我往往不太能同步共鸣,一起哭的可能性大些,我泪点低,和别人的反应有可能同步,笑点就不一样了,一个作品中设置的它自认为幽默的地方,我很多时候并不认同,可能是见过的套路太多,笑神经越绷越紧,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让它动一下。所以我从来不主动去电影院看喜剧片,听到周围的人笑,我常常觉得有点莫名,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我内心经常翻白眼:这有啥好笑的?买票的时候吸笑气了吧?

所以我习惯一个人关起门偷着乐,也不喜欢在社交平台转发段子笑话,会私下发给笑点近似的朋友。

演唱会因为空间大,表演形式跟喜剧电影很不同,所以给我的观看感受要好很多,观看体验相对比较自在。但随之而来也有新问题,就是当我情绪累积到位,很想站起来,甚至跳起来一蹦三尺高的时候,以我为中心,方圆十米的观众经常是一脸冷漠,全身僵硬,跟屁股被粘在凳子上似的。既然你们都买内场票了,为什么就不能热情一点呢?这么冷静淡定,不如回家窝在沙发里看京剧好了啊,还省得散场挤公交地铁。

如果是拿的赠票或者自驾来看的,那当我没说。

以上只是把路人当熟人,非理性地玩笑一下。怎么看演唱会是个人自由,互不干涉,这个道理我还是懂。

但是我真的很想嗨啊,坐不住,想起来蹦几下扭几下。好比昨天,去看李玟,我的票已经算内场比较靠前的了,周围找不到跟我一样按捺不住的。就连旁边六个成群结队排排坐,明显的同性恋小弟弟都坐得端端正正,跟幼儿园小朋友等着老师点名发糖吃一样乖巧。

身后有个女生是死忠粉,喜欢的年份跟我差不多。全程不仅一直跟唱,音量适中,还很爱跟台上的Coco远程互动,“我也爱你”“爱你爱你”“你是不是感冒了”“喜欢你20年了”,还跟身边的人科普歌名、专辑、李玟职业生涯大事件之类的。我知道她也没站起来(声音就在我耳朵的高度,总不至于人家站着才有我坐着高吧),我并没回头看,我怕我一回头看她,她就误会我在抗议她,影响她的好心情。其实我挺喜欢她这样放飞自我的,这才是演唱会,这就是爱。我怕我站起来就把她视线挡了。

我想起2005年,我在杭州看莫文蔚演唱会。我只是在看台上跟着唱,声音一点也不大,周围好几个就转过头来看我,非常尴尬。我心想,你们这么安静是以为自己在看歌剧吗?谁给你们封口费了吗?

我人生看的第一盘演唱会,就是李玟的《大家都爱Coco李玟万人迷》。1999年,初中女同学借给我的。一下就喜欢上这场演唱会了,看了很多遍,拖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把VCD还给同学。当年我就已经不是异性恋了,所以对李玟的性感不太感冒,完全是被她的舞台表现力所感染,最喜欢的是《真想见到你》《过完冬季》。

后来2005年,有个超女在海选的时候唱《过完冬季》,火了。不想提她的名字。现在还有很多男同性恋拿这位女士当年的奇葩表现,当一个日常笑话包袱来讲,或是模仿她唱歌。同志们,该更新一下自己的笑话素材库了吧。不管是真心热爱的审丑,还是开玩笑式的群嘲,我都欣赏不了这位女士以及这个笑话。

高中时候,班上也有别的同学喜欢李玟。其中一个是非常讨厌我的一个直男黄叉,他看不惯娘娘腔。偏偏他后来跟我好朋友谈起了恋爱,不止一个好友,还是两个。B妹A妹,一前一后。那时候李玟代言了非常柠檬,瓶身上的商标广告图案据说一共有51款,我收集了三十多款不重样的。C妹看我在收集,她也开始收集,经常找我要我手上重复的图案。她不是李玟的粉丝,她收集起来干嘛呢?收集起来的全给了黄叉,因为她是黄叉的红粉知己。

李玟还代言了波导手机。我收集了很多张不同的广告张贴画,同一画面不同尺寸的都有。有天晚上下了夜自习,我表弟在回家路上看到一家手机店外有块李玟的人形立牌,大概是老板忘了收进店,或者故意放外面觉得无所谓,表弟果断叫上我,一起去搬回了家。因为家里实在不好摆放,摆在家里也很搞笑,第二天晚上,我俩又把它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我要是有钱的话,估计这款手机也是会买的。

前面提到的B妹,其实她跟黄叉的关系,我不是很清楚,是真的交往过还是仅仅暧昧过,年代久远,有点记不清了。但是,B妹喜欢李玟的一首歌:《暗示》。经常要我唱给她听,尤其是唱那句“全世界只有你不懂我爱你,我给的不只是好朋友而已”。从歌词看来,嗯,是个跟我一样有故事的同学,只是不知道她想告诉的那个“你”,是黄叉还是林叉或者别的哪个先生。

那时候李玟多火啊,我买的杂志随书赠送的MTV-VCD,基本上都有李玟的歌。《被爱的女人》《好心情》《Sunny Day》《颜色》《美丽笨女人》《自己》《想你的365天》《再见一面》《魔镜》《Do You Want My Love》《爱你爱到》《真情人》,不得不说,这些歌都比较对我胃口。到现在我还记得《魔镜》MV里面,有两个上半身裸男,其中一个让我每次看都按暂停,吞口水,倒带播放,按暂停,吞口水。

那个年代,录像带租赁市场十分繁荣,多数家庭都买了VCD机,租盗版碟来看。我家也有一台,我爸爱看武侠剧,我爱看流行乐各种MTV和演唱会、颁奖礼。

昨天的现场,很多我想听的歌,没唱。时间也短,两个小时怎么能过瘾。我设想的演唱会,最好是从6点就开始唱,唱到11点,把以前好听的歌都唱一遍,中间可以休息几次。衣服换不换无所谓,我也不是来看时装秀的,不用每首都跳,体力省着用,跳不动的话,坐着唱,躺着唱,把麦给台下唱,都行,只要镜头灯光都留给台上的她。

到现在为止,喜欢的歌手,有几个的演唱会都看过了。我口味很广,很杂,喜欢听的又俗又多。有生之年看一场少一场这种话,我就不说了,不好听。我想,如果我能活到五六十岁,有喜欢的人开演唱会,我还要去看,然后努力在台下不打瞌睡,跟着蹦,养生摇。

在演唱会前,我问A妹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现场买黄牛票。A妹无奈地一只手喂娃儿一只手打字说,对追星没感觉了,被生活折磨得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了,提不起劲,不知道孩子十岁之后会不会缓过劲来。

所以说,异性恋问我为什么看起来不显老,像87、88年的,秘诀就是不要小孩啊。抚养后代是很多人青春的天敌,快速老化的罪魁祸首。这就是同性恋保持青春的秘密。只有不婚不孕的同性恋才有资格说自己永远18岁。

看完之后我跟她说,你真该跟我一起看,很值得啊。她这个时候才说,因为她不是主动喜欢上李玟的,谈恋爱的时候跟着黄叉听,所以不太愿意去看演唱会,避自己心里的嫌。

我们喜欢一个人的理由不尽相同,不管一开始是如何喜欢上的,后来都变得不重要了,成为回忆的一部分,无法追究。

我有个朋友,也喜欢了李玟20年。跟我不一样的是,李玟的歌承载了他的情感故事。我单纯喜欢听歌,歌里面没有装我的感情生活。

他最喜欢的是《宠物》,他说是谈某次恋爱被甩的时候听的,这首歌对他而言就跟武侠剧的麦丽素一样,靠它疗伤。

不知道当年甩他的那个人,现在怎样了。后来肯定也被甩过,痛过,不过谁还在乎他怎样呢。


(点这里可以听歌。
演唱会现场图是朋友的朋友拍的,感谢给我使用。
虽然不会有营销号偷图,但还是丑话先说了:
盗图的直接等着收法院传票吧)

东京爱情事故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在表弟家玩,无意中我们两人同时被四川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日剧吸引,之后每天中午都守着电视看。

那部日剧就是《东京爱情故事》

后来别的台又播,我还每次跟着电视用拼音把主题曲记下来,练习唱,模仿日文发音。那时候跟很多人一样,觉得这首歌特别好听。

现在我更喜欢另外一首插曲:

エンド・タイトルEnd Title

想拥抱想亲吻,就给我放这首歌。

每次听,都有种出了神、失了魂的感觉。像夜深人静的时候,周围都糊了,城市一半的灯灭了,凉凉的风吹着,坐在窗边捧着冒热气的水,看着外面发呆,脑中空白。被窝还有余温,自己好像失恋了。不是,没有失恋,是失落,明知道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可还无奈地偷偷喜欢着的失落

我和表弟都讨厌关口里美。我不过刚上初中,表弟还念小学,成年人的感情世界,我们哪懂那么多,可就是讨厌里美,跟很多人一样。

现在看里美,理解归理解,还是喜欢不起来啊。三上和别的女人纠缠,她负气选择离开,而完治和莉香没断干净,她却不嫌弃了,要去抢,真是双标啊。在爱的面前,我们或许都干过双标的事,却意识不到,对自己讨厌不起来。

跟很多人一样,我们当时喜欢赤名莉香,觉得她阳光、热情、勇敢、纯真、可爱、善良,满满的爱,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一点讨人厌的地方。后来再看,她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会任性,闹脾气,口是心非,有时候不顾及爱的人。那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人真的是完美的,没有人真的非要去爱、去拥有一个无瑕疵的人

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赤名莉香。后来我也遇到过一个。他说从单位出来送资料,问要不要见见,聊了这么久,只想亲亲抱抱睡觉不做爱。我等他开好房,出门,打车路上还把身份证掉了,打电话让司机帮忙找,司机说没有。但是我照样很开心啊,完全没把掉身份证这事放在心上。按照以往我的脾气,心里肯定会懊恼好一阵。但我那次没有,因为一见到他,他的笑就像莉香一样阳光温暖,照亮了一切,什么不开心的事,像影子一样都给照没了。

世上是真的有笑得那么好看的人。我遇到过。

对于东爱这部剧,我没打算要长篇大论地分析。几个人的爱情故事、性格命运,别人分析过,头头是道。他们分析莉香、完治、里美、三上彼此之间到底谁跟谁更配,他为什么选了她而不是她。他们给故事情节,找这样那样的原因、逻辑和证据,好似一切不是偶然,是命运的必然,所有的人生注定该按照分析的那样发生。

这些分析,像树林里刮过的空耳风,从我面前吹过就过,不会留下来。留下的是我眼里的这片树林,它现在长成的样子。像我这样孤僻的人,天生不太乐意听别人讲道理,讲得比我好我也不耐烦听,他们的道理,没有新奇的地方。我不想纠结树叶为什么绿了又黄,不想纠结完治为什么不适合莉香,不想纠结为什么没在一起

我们谁不是稀里糊涂地喜欢着别人,爱着别人呢。即使知道十万个为什么,也掌控不了最后的结果。太多干扰项,太多变量,太多未知数,每一次爱,换了对象,好多东西都变得跟之前的不一样

完治这样的人,我也会喜欢。初次见面被叫“丸子”,他会很认真地解释是“完治”,工作上临危不乱,有想法有能力。他对朋友很好,帮朋友处理麻烦,排忧解难。在酒吧聊天时有个细节,他看到莉香弄不开核桃,伸手接过,把核桃压碎,然后一直不停地帮莉香破核桃。手语电话这个两人之间特有的沟通方式,竟然是完治先做出来的,他不是不懂情趣的木头人,莉香抛出来的包袱他都能接到,浪漫而体贴。

谁配得上配不上谁,说不清。就是这样的人,让莉香即使是在分手三年后,依然念念不忘,依然没办法爱上别的人。她放下了吗?没有,成了一座翻也翻不过去的好高好高的山相比起两个人从相识到在一起再到分开的过程,我更揪心于分开后的莉香,再也没有爱上别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不爱了而分开,再见面我估计会绕着走吧,诚实地说,大概真做不到莉香这样坦诚而大方,就像完治那条被莉香枕着睡了几个小时的胳膊,一碰还会有点痛。

为什么要让我吃到这么好吃的,以后吃不到了怎么办?我曾经这样说过。

有的人不知道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有首歌这样唱过。

我这种性格会觉得,两个人如果不能一直相恋,最好不见,也就不必相欠

莉香说:“当你爱上一个人,哪有什么对与错呢?”好,我们不讲对与错,我们回到以前,换一个人去爱好不好?

莉香说:“不要因为它的结束而哭,应当为它曾发生而笑。”她自己也没有做到。她的笑容和坚强,都留给了别人。

莉香说:“现代人不缺爱情,或者说不缺貌似爱情的东西,但是寂寞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我们可以找个人来谈情说爱,但是,却始终无法缓解一股股涌上心头的落寞荒芜。爱情不是便当,它们依然需要你的郑重其事。”

二十多年过去了,世界似乎依然这样。

你呢,你后来有没有爱上别的人?

庆幸你还能。

一个主播分手了

一个熟悉的主播恋情告吹。

我有种“看,我说吧”的心情。

都在一个城市,没想过约他出来。颜值不同,不必强融。

主播喜欢在客厅沙发上直播,灯光开很暗,音乐打开,迷幻的,电子的,流行的,摇滚的,都是外国歌,有时跟着唱,大多时候穿着各种背心T恤,把客厅变成迪厅,很嗨。

我懒得打字,通常在他对着镜头问还有没有人的时候,打个“有”。他就说你怎么还在。

他会直播到两三点,感觉跟我类似,喜欢夜晚的程度要多过喜欢白天。

后来有个人来了,一个一会儿在上海一会儿在海外的三四十岁男子。他一来,主播就很高兴,谁都能看出主播对他有意思。他大概就是一阵台风,带来了丰沛的降雨,让主播的心变得很湿。

我就用“台风”来称呼他。

跟“台风”一块来的,还有另外几个人,看样子是同一个交际圈的,互相熟悉。“台风”在他们口中,一会儿是姐夫,一会儿是某人。主播提到“台风”,语气就会变得很复杂多味。比如,其中一个人问起“姐夫呢”,主播会带着醋意、不满、别扭、故作无谓的口气说,谁知道他哪儿去了,或是,谁知道他怎么想,说不定人家没那个意思,看不上我,之类的话。

人动了心,不安全感,被屠宰被判决的惶恐,就来了,时时渴望要个答案。

我对“台风”的印象非常不好。在我的【偏见】里,他跟我19岁时遇到的那个上海人(旧文可见)非常相似,非常典型的老油条,根本不会讲感情那种,很会调情,但是很油腻,像事先编好的程序,一模一样的话对谁都能张口就来,连撒谎也面不改色,他表现出来的情绪,会让我觉得不真诚,没有心。其实我对“台风”完全不了解,只看过他跟主播连线时的言谈举止。但是我就是在第一时间有那种强烈的【偏见】,非常不好的感觉。

我现在能分清。19岁的时候分不了现在这么清。主播只比我小一两岁。

我当时什么也没跟主播说。没跟任何人说。我不可能胡言乱语说这些毫无根据的【偏见】。

主播很喜欢“台风”,觉得“台风”很阳刚。在那个圈子的人的起哄下,几个来回后,主播和“台风”在一起了,谈起了异地恋。主播的个人资料状态,从单身,改成了恋爱中。

我还是偶尔看主播直播,看他和“台风”连线,看恋爱里的他嘴角就没放下来过。

每次点开他直播页面前,我都会想:他们今天分手了吗?

后来,好几次,我都没见他们在连线。反而随便点进一个热门直播,很大几率都看到“台风”在。

前阵子,有观众问主播,男友呢。主播说他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不知道算分,还是算没分。

隔了一阵,我再去看主播的个人页面,资料上的“恋爱中”已经改成了“单身”。“台风”的个人资料里,感情状态一栏已经完全隐藏不显示。

我对他们之间具体的事,不了解,“台风”到底是怎样的人,好不好,我也不知道。

跟“台风”熟的那几个,已经很久没再出现在这位主播的直播间。那天主播在和我聊天,他开开心心地吃着自己煮好的面,突然进来一个我没见过的号。不过主播不像是第一次见,反而跟新号很熟的样子。

他们聊了几句。主播突然说,好了,我不想再跟你演戏了。我知道你是谁,不管你换多少个马甲我都知道。何必要演这些呢。我现在已经可以用很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你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我不想再陪你演下去。我只想认认真真地过好我的每一天。

新号就没说话了。

主播放下筷子,说吃不下了,吃撑了。

我记得五月的时候主播说,他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是百分百的真心付出。那时候他的心,单身了一年多,刚刚蠢蠢欲动。

主播现在还是会在直播期间放歌。只是他不再蹦迪了,默默坐着,发着呆。

10周前,主播在“台风”照片下留言:老公。

10周前,“台风”照片下那么多留言,他只回复了那条“老公”的留言,叫了声“老婆”,比了一颗心。

10周后,“台风”和主播依然各自更新着主页照片,跟很多人一样,经营得像个明星。下面留言夸赞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我对一些陌生人的恋情告吹,有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其实这个词不太精确,但是没有更好的词了。分手,或许谈不上是灾是祸,也并非所有人的失恋都能让我小开心,有的人不会,我也说不出哪些会哪些不会,标准是什么。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喜欢的人,他失恋了,不管对他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我都会在心里悄悄鼓个掌。为他感到伤心难过这种事,别人能做到,我做不到。

同样,喜欢的人爱上了别人,我也不会假装大方送去祝福。别人能做到,我还是不行。我也不认为对方需要这种祝福,它不过跟群发的拜年短信一样。

像这浩瀚的星辰宇宙,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相爱相撞,就是一场事故。我想,很多人并不能负担起这种事故的责任,他所追求的,只是碰撞燃烧时,片刻的温暖和绚烂,很美,真的很美,美过之后的代价,他并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收拾、承担。他抛下一地狼藉的灰烬,匆匆寻找下一颗星,让他撞过的上一颗星,被烟花燃尽后留下的刺鼻空气,呛得喘不过气。

我在想,这样的人,一直渴望爱情,不停追逐,又不停失去,再追求,再放开。爱情似乎变成了基本的需要,但是爱不持久啊,只能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不喜欢就分,不满意就换。反正爱情唾手可得。

不知道会不会永远追求爱,永远得不到。

数字是当代人的虚荣心

我对陌生网络关系的洁癖越来越重。只有面对对我温和的人,才会内心柔软而舒坦。

一个人的温柔,是多让人舒服的特质。往温柔上一躺,什么脾气都没了,没营养的废话能说好多。

喜欢经常清理各软件的好友列表。每个软件叫法不同,意思差不多。跟我在软件上聊过,隔太长时间没聊又明显聊不下去的,态度冷淡的,或者我发了消息对方已读不回,我就想删掉好友解除关系。先取消关注,然后把对方加入黑名单,接着再移出黑名单,这样大家都有面子,谁也不欠。

有的人性格被动,但跟他聊天不费劲,他是真被动,不是不动,你打过去的球,他会回过来,有时还能回个好球。而很多“假被动”的人,实际情况是三不:不那么感冒不那么喜欢不那么耐烦。你朝他扔块石子,咚一下几圈水纹就没了,不会有河神出来问是不是你掉的金石头银石头。但他遇到他喜欢的,比泰迪还主动热情。有句鸡汤怎么形容的,忘了,你补充。

社会人心知肚明的社交定理。真被动和假被动的区别也在这里。

我不是高冷摆架子很难聊天的人。反而很多人比我难聊,可能一句话不顺耳就不高兴不回了,莫名其妙的。世上大概只有吴彦祖彭于晏能对他骂脏话,而且他听了还不会生气。

完全陌生的关系,算不上好友,那就回到谁也不认识谁的时候,多好。

设想有款软件,两个人随机相遇开始瞎聊,聊足多少小时或者多少字,才能互留联系方式。聊不够就随聊随走,随时结束,互不关注,不产生任何联系。以后大家嘴上都说不认识,没见过。

之前有个豆瓣红人在微信上敲我,问可不可以在父亲节当天发条朋友圈推广告。我说没问题。临走前,他问我有多少好友,他登记一下。我翻了翻,五百出头。父亲节到了,他没出现,没跟我提打广告的事儿了。要不黄了,要不就是嫌弃我好友数少,没个几千好友都没资格接广告。

我还嫌好友多,之后删了一百多。删得很爽,跟大扫除扔了很多废物一样轻松清爽。已经删掉我的,我发消息不回的,朋友圈从不点赞评论以后也不会互动聊天的,都删。有三种情况任意一种的,即使对方是吴彦祖彭于晏,即使跟我睡过觉,我也照删。我是很没原则的人。

长得好看的要加我微信,我第一反应会是:要么假照片要么微商。

后来有几个删掉的还来找我说话。回头找我聊天的我都加回来了,再也不删了,他们不知道这事。我欠他们一顿饭或者一顿觉。我关掉了加好友需要验证的功能,所以加过我好友的都能给我发消息,不管我有没有删他,也不会提示他已经不是我好友。这个功能太好了,免了好多尴尬。

设想有款软件,不统计你加了多少人,不统计多少人关注了你。看不到转发评论数,看不到点赞阅读数,连自己发布了多少内容也不统计。

想玩。

数字已经成为当代人的虚荣心。

马后炮

不是我当马后炮,很多事,我凭感觉猜了一下,碰巧猜对了。在没得到证实前,我不好意思说,结局出来了我才敢说。

敢说归敢说,一般选择不说,自己知道就行,马后炮很讨嫌。

这其中的微妙乐趣,只有自己懂。没法分享这种感觉,像藏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愿望说出来就不会成真,猜想说出来,感觉会把事情的结果也改变了,万一没说准,太尴尬。

我想到之前认识的一个浪子,他身边很多美人。他跟每一个美人发生的恋爱故事,我在开始听说的时候,都觉得保质期不会长。

后来真的都不长。莫名其妙的感觉。不是我唱衰,我没那本事。可以说我嫉妒。嫉妒就像看见别人吃好吃的,自己悄悄吞口水一样自然。

我瞎猜,一些好看的人喜欢环游世界,不想长时间住一个地方,会看腻。爱自由的人频繁更换感情寄托,道理大概一样。

浪子有一回遇到了个小孩。小孩很热情地追浪子,来浪子的城市,见面吃饭打炮,据说爽得不要不要。回去了又来,回去了又来,见了几面,像一把热情的火,自带很多的油。

浪子想了想,觉得这个恋爱可以谈一谈,就计划让凯子搬过来一起生活。凯子起初答应得好好的。

后来两人吵了几次架,有大有小,闹过分手,也哄好了。浪子开始觉得,小孩之前热情的火焰,渐渐弱了,不再成天黏着他,微信少了,电话少了,搬过来的事儿也闭口不提了,被追问起,开始回避闪躲。

油烧完了?那我来加吧。浪子对小孩的爱意,开始与日俱增。追的变成被追的,两人位置互换。

这个故事不是重点,类似的太多。

患得患失的浪子,经常拿着小孩的反应,来问我“他怎么想的,他爱不爱我”这种答案很简单,但是很难拿分的题。

我其实很想说,他不喜欢你了,他已经有新欢了,他变了。因为我经历过同样的怀疑、忐忑、变故。但我根本不敢大言不惭地肯定这些,我不是命运的编剧,怎么敢百分百保证。我只能口是心非地说,他是真的忙,他觉得追到手了就不需要太热情了,他还犹豫毕竟放弃一切来投奔你不是简单的决定但他最后会来,他已经把你当自己人了所以闹情绪,你看你一个小红包不是让他又对你热络了吗,他只是想证明你还在乎他,他在玩一些爱的小心机小把戏,他故意吊你胃口,他还爱你。

他问了很多朋友,采纳了朋友教的各种方法,摆出的姿态一会儿高冷爱理不理,一会儿好吧我俩只是朋友,一会儿为你付出一切,一会儿我会默默等你。

最后他们没在一起。最后我也没说“我早猜到了”。我经历过的,走过的路,未必跟别人是同一条路。

我不介意别人找我聊情感棋局,解局也好,求招也好,陪着瞎走几步也好。我心情愉悦的时候,顺顺毛鼓励几句,我兴致不高的时候,拍拍脸让他冷静。

对聪明的人或者情场老油条讲道理,自讨无趣,没有人不懂那些车轱辘的爱情哲学,何况人们只爱捡自己喜欢的听。

我没有包治爱情的药方,没有手到病除的妙招,我不爱指点迷津充当大师,我反而对写畅销书爆款文的鸡汤情感大师压根不想看。年纪越大,知道世上没那么多肯定与绝对,说话越谨慎,怕三言两语误导人。甚至反感那些情感大师,从一段异常主观的陌生人描述里,制造一个显眼的靶子,表演一段淋漓的攻击,说得言之凿凿,让看客对号入座,群情激奋,一场大型八卦秀。

生活不缺看戏的,也不缺爱演的。

那些刺耳的道理机智的话语,那些欲擒故纵的招数以退为进的把戏,那些故作的大方表演的痴情,我也不知道怎么应用如何处理,在没有道理的爱情里,手握再好的道理也难免处处碰壁。

人类只是孤独无助的时候需要一个陪伴的同类,仅此而已。

全天下,皆父母

我小时候比较没钱。

小学,跟爷爷奶奶住,家里不做早饭。每天拿在手上的钱,只够买一碗杂酱面,从一开始的七毛,到物价涨了后的一块五。偶尔爷爷会给个一两块的零花。

初中,父母不给零用,我偶尔会偷拿老爸店里放钱抽屉里的零钞,攒起来去追星买几块钱一本的杂志。为了不被看出来,每次只能从十几张里拿一两张。

高中,在亲戚家借住读书,每两周有50块零用。我妈有个账本,每天记录生活开销,乡镇家庭,一个月一家开销是五六百。

大学,离家千里之外,一学期生活费一千五,算下来一个月三百多。穷有穷的吃法,学校食堂三餐加起来五块钱也能吃饱。

小学春游的时候能拿到十块零用,已经算巨款了。初中基本不交际,吃住家里,很少跟同学一起玩。高三才见第一个网友。他从乐山来看我,我把攒了几个月的钱,花了几十块给他开房,一点不心疼,再花了六十几块请他和我的两个同学卡拉OK,唱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大学,离家千里,翅膀熟了,自由了心野了,大城市的网友我来了。

网友一见,就得花钱,我两袖清风荷包空空,不太敢响应网友的召唤,出去吃饭唱歌什么的,想,但是脸皮薄。有时跟别人出去,把脸皮涂厚,蹭吃蹭喝,非常窘迫,本来话就少,穷得没有底气,话就更少了。那时候喜欢的接触的,多是社会人士,工作独立,不会花我的钱。

跟社会人士出去玩,看他们花钱的时候不皱眉头不眨眼睛,自卑又羡慕,心想,我以后也要变有钱人,就为了请客吃饭。

因为从小穷过来的,知道没钱的日子不好受,所以对钱看得紧,抠,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对“请吃饭”这类玩笑话,比较敏感,不敢轻易答应陌生的人,别人就觉得我小气,玩笑都开不起。当时想的是,答应了就得真的请啊!谁知道是不是玩笑,万一被当真了怎么办?吐出的话收不回。我也从来不好意思张口就来“请我吃饭”这种玩笑话。

因为从小穷过来的,知道赚钱和要钱都不容易,所以不管是对喜欢我的人,还是对恋爱对象,我从来没有开口要求对方给我买任何东西。谁的钱都不是自己画出来的。交友不是冲着花别人钱去的。

哪怕是对父母开口要钱,对我来说都是件难以启齿的事。小时候班里交各种费,我反正是最后几个交的,特别不积极。幸好“评三好”不看你交钱快不快。我家不是特困户,我只是开口要钱难。跟有血缘关系的人要钱尚且如此纠结难堪,更不用说管非亲非故的人要东西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很厉害。接触过一些,不能说很多吧,一些,很敢做自己,很懂得把别人的喜欢,实时兑现,变成实在的金钱。

去约会,要微信红包报销打车费,钱不多,几十块;时不时没话费了,要你帮他充,钱不多,几十块;见面吃饭,从不买单,口头上主动表示一下都不,买单的样子也不做,认为对方是男人,年纪大,有钱,理所应当该为他花钱;刚认识没多久,就坦坦荡荡地伸手要对方给他买东西,几千块的手机机票,几百块的衣服鞋包。要手机,或许有点玩笑的成分,真买了,他拿着也不会手软。要衣服,果断就把链接扔过来了,让你拍下付款。

有的直接要钱,哦不,污蔑他了,不是要,说是借,最近遇到了困难,希望共渡难关,几百到几千不等,不打欠条,甚至连“有钱了还你”都不会说。

全天下,皆父母。

这条路能不能致富,不好说,反正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占一点是一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一个男人如果不肯为我花钱,就不是真爱。你不是说喜欢我吗,请证明,别只用说的。

鸡汤文都这么教他的。鸡汤里其实还有很多,【爱不是单向,情不是索取】,【有舍才有得】,【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没有平白无故的爱】,【要想得到爱,须先付出爱】,【给你是情分,不给是本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些,他觉得苦,不看、不听、不信,他只喝自己想喝的,表面的浮沫油星子。

他还要别人跟他一起喝。

这鸡汤,下料太猛,浓得不清澈,看着动人,实则已经照不出喝汤的人难看的吃相。

一上来就把对方当提款机信用卡,用钱证明爱爱爱,有点急功近利。数学考试哪有第一道大题就是证明题的,先是填空、选择,这些容易拿分的小题。

你朝对方投一点点桃,你懂事,你贴心,对方自然会扔过来一筐一筐的李。可能现在的新新人觉得这样太麻烦,想什么,直接要好了,何必拐个弯拿桃去换,万一投过去桃,对方没回任何东西,岂不是亏大了,偷鸡不成蚀把米。过时的老人才说吃亏是福,新一代享不了这种福。直接要,对方不给,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多好。

是呀,你说爱就得给钱证明,不给拉倒,不妨碍找下一位,高效筛选,多好。

或者,他只是先观察一下,把对方当信用卡,看对方能给多少额度,一上来透支一笔大的,日后慢慢还。还债还不容易,日后,来日方长日日日。

路人会反驳我:长得好看的人身边,多是愿意为他花钱的人,你这种长得不好看的,只能靠多金吸引人,花点钱太正常不过了。

是是是,但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你说的是“要花钱”,我讲的是“要钱花”。

我从道理上理解这种“要”的行为,从情感上抵触这种对待。我会为喜欢的人花钱,请客吃饭送礼物,但如果是一次性网友(正确解读是“一次性·网友”,勿解读为“一次·性网友”),我还是不想浪费,把钱拿去花在真心朋友身上岂不是更好。

因为从小穷过来的,所以我不愿直接跟别人发生金钱关系,宁可发生肉体联结。不借钱,不打钱,可以请客吃饭。我现在请客吃饭,大方得很,只是有些人的心态,会让我觉得为他花的饭钱,不值。

如果仗着被偏爱就有恃无恐,那请离我远点,去对别人骚动。

当贱人

有一些社交网站,用户和用户之间有一层关系叫“关注”。

我也玩这些网,但我高傲、孤僻,不主动关注人,都是别人关注我之后,我选择性回关注,这种叫反弹关注。

我的理由很多,自卑、要强,我照片阳刚内心玻璃。

还有,我一直对人情交际有压力,跟陌生人的交流不知道怎么交。想想,我是那种去陌生房间,会在门口徘徊10分钟也不敢敲门的人,是那种去一个新环境,不敢跟谁主动说话的人,是那种固定只去两三家餐馆,很不喜欢跟陌生小区门口的保安对话的人。

另外,我会把关注对象发布的内容,从关注那一刻起,往前翻很多页,往后的每一条更新就更不用说了,不会错过,刷新页面会把时间线上更新的内容,一条不落地看完。想想,我是那种点开一部电影就不会错过一句台词的人,有一句没听清就要倒回去重听一遍的人,在家看电影中途喝水必须按暂停的人,去电影院观影途中从不上厕所的人。

嗯,不要像我。

这种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肉体无损,但发作的时候会逼自己很紧,真的累,所以我尽量不和陌生人发生联系,不给自己找事,把身上的电量省下来,用在别的地方。

我跟陌生人只有上床睡觉不会尴尬,吃饭逛街看电影,喝酒面谈玩游戏,都会不自在,不自在的分数从4分到10分不等。有的人怕冷场,一冷场就尴尬,我恰恰相反,冷场才最舒服不尴尬。

互相关注的人,单方面取消关注我,搁以前,我会觉得被冒犯,吃了苍蝇。感觉像小学生闹不和,对方跟我断交了,我还觍着脸贴人冷屁股。既然要断交,拉黑一下不费劲,你表里没了我,我的关注列表也没了你,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人想不到更深的这一层,只管自己爽。我恶意揣测下,这种人的床品应该不咋样。

老了之后,发现被取消关注,依然感觉吃了苍蝇,但这时候的我,已经是青蛙了,吃到苍蝇反而开心。把对方直接删除就好,为这种事置气很傻,不像个聪明人。多大个事儿啊。

生活中让我开心的事不多,被删除算一件。

QQ上你删除对方,也会从对方列表里把自己删除。一切没有类似功能的软件都称不上人性化。同一家公司的微信没这个功能。微信里要发现谁删除了自己,相对麻烦一些,这应该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需求。

前阵子加了一个90后,在微信上聊了两天后,一反刚找上我勾搭时的热情,开始不回消息。我识趣地没再找他。我脸那么烫,不是为了把别人的冷屁股焐热的。过了几天,我找了个借口跟他说话,然后要他把我删了。他不解。我说,你不是过了新鲜期没喜欢的感觉了吗,今后又不会主动找我说话,消息评论不回,更不会找我上床,不删留着干吗。留着清明云扫墓吗。后面这句没说出来。最后我们达成一致,互删好友,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下结束交谈。他爽不爽我不知道,总之我爽。

生活中让我开心的事不多,被删除算一件。

发现被删之后,删人就变得愉悦,脚下装了弹簧,走路一蹦老高,心理包袱也一下没了。之前还会想,啊把别人删了是不是不好啊!我不想当那个坏人、贱人。但是吧,翻翻列表,看看长时间没互动的,就想,你怎么还没删我呢,好着急。

等到发现对方把我删了,顿时觉得身上无关紧要的衣服,少了一件,轻了很多。

生活中让我开心的事不多,被删除算一件。

之前有个网友跟我说,他最讨厌突然发现被删好友,觉得删人的人特别贱。我以前也会这样觉得,现在?当你发现有的人很值得删除之后,就没有思想包袱了。

想想,不回消息的,给他朋友圈留言从来不回的,加了之后再也没聊过的,只会群发要红包要点赞的,这些都太值得删了不是吗。留着不占内存,但是碍眼,我心眼儿小,装不下废电池。

我说,如果他在删你之前,来跟你打声招呼:“不好意思我要删你了”,更奇怪吧,删人这事儿,还只能默默干,怪只怪软件不够人性化,没有替用户多考虑一层,推出双方解除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先删者贱的话,那先撩又消失者,不回又不删者,不是贱,是有病。

退一步说,当个贱人有什么不好,删人不是大事,世上本就有很多贱人,互删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贱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贱,留下的将是更简洁、亲密的人间。

很多关系到最后才发现,加过好友已经是最亲近的时候。

删掉的人要是突然想起来,要找我说话咋办?不是会被提示“你还不是他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对方验证通过后才能聊天”吗?这好办,把“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关掉就好了,一点也不妨碍陌生人回头勾搭,如果还找我说话,马上加回去——一般不会有这样的人,删前不说话,删完之后更不会说话。只有删漏的人,没有删错的人。

生活中让我开心的事不多,当贱人算一件。微信一口气删了上百人,这个年纪才知道,原来当个贱人是如此上瘾又快活。

我们来玩个勇敢者的游戏,互删好友好吗?

有聊

我在客厅里写稿子,不是这篇,是替一家地产服务平台写篇借势热门剧的公众号文,主题、大纲、内容都定好了,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剧中角色,最后打广告。

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写归写,写完我还是会去提醒贵司工作人员,以后老老实实写自己领域的专业文或者鸡汤文就得了,不要妄图跨领域,从自认为专业的角度对别的领域指点,人的心理、行为复杂得很,有时你连自己都不够了解,谈何了解角色,分析角色心理。外行人选择的角度,很危险,很容易笑掉别人假牙的。个人公众号可以随便胡扯,品牌还是行行好有点自知之明吧。

空调呼呼地吹着气。朋友跟他的前任躺床上已经一个小时,窸窸窣窣聊着天,听不清,没停过。想去问问他们口渴没有,我也不知道他们多少年没见了,我想,有什么话不能躺下来打完一炮再说吗?

把我的想法发了条朋友圈。在床上聊着天的朋友还跑来留言,说已经性冷淡了。

我不置可否,当我那么好骗。他自己也心虚,一会儿就把这条评论删了。

几年前有个开朗的同事,离职后网上闲聊,忘了聊什么话题,聊到了她的性格。她说之前她其实有一年多特别自闭,看谁都烦,拒绝跟任何人交流,包括家人,发展到后来,失去语言能力了,说不出话,张嘴就不停流口水。去看医生,吃了很多药,慢慢好起来。别看她现在这么热情外向大喇喇,那段日子一直像噩梦,甩不掉,想起就后怕。她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她最后说,你可别变成这样子啊,不过你应该不会的,看你总是那么高兴。

我此时有点羡慕有那么多话可以聊的人,一个谈天一个笑,聊一整夜也不想睡不会累的人。聊这些年发生的事遇见的人,聊看过的书和电视电影,聊愚蠢的网民,聊共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八卦。

我没有能这样聊一夜的对象。年轻时没有,年老也没有。别误以为我把可以说的话都已经写下来了,能说的就少了。但其实很多事都没写,可以写,结果没写。连写都没写,更找不到人说了。写是不需要对象的,比说话容易很多。

有的人,我们还没有无话不说,就已经到了无话可说。我想说,你却不想听了,你我只剩沉默,比宇宙还安静的沉默。

隔壁没了声音,大概睡着了,也没有亲吻的声音。不敢去看他们睡着了会突然抱在一起,或者有没有在被子下面手牵手。朋友是文艺青年,他适合干勾勾脚趾扯扯小指的事,我是肉欲中年,要我跟前任躺一张床上,一定会抓紧时间搞点什么,搞不出人命也得搞出动静。

想想,聊一两个小时也就还好,我当年可是接吻吻过一两个小时的人呢。算我赢好了。

有人问,吻这么久不会窒息吗?真的假的?

谁他妈接吻同时用嘴和鼻啊!

写到这儿,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我。那时候一件很小的事,别人的一句话,都能让我像现在这样,东拉西扯,写下一千个无聊的字。几乎每天,好闲啊,热情好似用不完。

热得快的人信不得哟,给你烫个泡,他自己倒变成水蒸气,飞快消失了。

眼睛


做1的看不起做0的,好看的看不起不好看的,没整的看不起整过的,高的看不起矮的,肌肉的看不起多肉的,阳刚的看不起娘娘的,城里的看不起村里的,富的看不起穷的,健康的看不起感染的,出柜的看不起已婚的,恋爱的看不起约炮的,没简介的看不起写很多的,写公号的看不起做微商的,用Aloha的看不起用Blued的,转发的看不起不说话的。

别人说这是哪里都有的鄙视链,不独此圈有。

链不链的,不确定。

每个人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每个人有不喜欢的现象,这种喜好差异无法消除,某个程度像喜欢吃鱼吃肉还是吃蔬菜。

不过爱吃鱼的不大会看不起爱吃肉的,倒是吃荤和吃素的,可能互不待见。

一句玩笑话,可能看出潜意识里的优越感。

拿丑穷娘这些开玩笑,只要自己不是靶子,会有人觉得有趣。太多太多这种段子文章。也有人觉得无聊。前者可能会说后者太较真,上纲上线,开不起玩笑。

大家的笑点、G点,本来就不在一个地方。

我不一样,我谁都看不起。看不起刻薄的人,看不起爱占便宜的人,看不起追捧某些大号的人,看不起小团体小圈子,看不起自以为是的伪精英,看不起爱看不起别人的人——这条可以反作用到自己身上,形成一个死循环。

这种心态十分不健康、不客观、不平等,即使我看不起自己,但程度和标准,跟看不起别人依然有所区别。

不应该显露出这些,起码不合适,就像身上穿的破了洞还发黄的内裤一样,对于自己的浅薄和傲慢,应该保持一份羞耻。很多人都失去了羞耻心。

我又陷入了对很多人的看不起。这口堕落的深井,太引诱人踩进去,似乎触不到底,又很难挣脱出来。

我希望带着这些隐秘的肮脏的见不得光的龌蹉,置身事外。

我不想“看不起”谁,我愿意“根本不看”。

我对陌生人充满了冷漠,有时甚至是敌意。只有当他跟我产生了某种关联或联系,口头的,虚拟的,精神的,肉体的,都可以,我才会抛弃情绪和偏见,把他从我认为满是污秽的泥潭里,拉上岸,给他冲个澡,让他留下来。

那之后,他就不一样了,被滤镜了,被例外了,被我挡在了身后,不再站在对立的世界那一边。

这是我参与世界的方式。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对立,在我这里很不科学地共存。就像我讨厌人类,但我依然喜欢身边的那些人,好像他们非人类似的。有一天假如人类真的灭亡了,我不会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他们像被牵连的鸟,飞不出,也无法落脚。

老了之后,针对陌生的敌意少了些,对陌生人的冷漠,慢慢变多。

跟世界、周围的联系,也还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