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征信的时候,我看到信用卡账户明细下,很长一片,整理癖一秒就发作了,注销的想法直抵发际线。

我再去翻了下专门存放各种会员卡、银行卡、交通卡的盒子,里面卡片叠起来有10厘米厚。这个高度,换成一沓20面额的科威特第纳尔就爽了。

有些卡已过期。闲置没用的卡,或者别的东西,我想扔,又觉扔了可惜,留着,以后或许用得上。其实很可能没有以后。就跟告别一样。告别的时候想,以后会再见,彼此都不觉得、都没想到,那已经就是最后一面。很久以后才发现,那之后,就没了以后。

交通卡会员卡都扔了也没事,好看的留下。有的店不会再去,不知道倒没倒闭。会再光顾的店,用上了电子卡。

银行卡保留了三家银行的储蓄卡和两家银行共三张常用信用卡。其余十几张储蓄卡,抽空拿去柜台注销。还好,家附近方圆三公里内,各家银行都有柜台,工作日去都不用排队等号。信用卡的注销更简单,一家一家打电话就能。

体验了各家银行的电话注销流程,还算方便顺滑。有的银行有AI客服识别用户语音功能,识别很准,能快速转接到人工服务,也不问注销原因,核对身份后,输入密码直接帮忙注销。有一两家很墨迹,体验不友好,转接人工服务前,铺垫很长,流程繁琐,要你精神高度集中,听一长串选择题,按很多次选择键,层层往下,稍不注意选错了还得返回上一层重听重选。这都什么年代了,一点长进也没有,竞品这么好的高分作业都不会拿来抄。工作人员追问注销理由,我都回答过期了,不想续了,最后都成功注销。

我有点惊讶自己的记忆力,因为好几张信用卡服务密码不一样,我都能快速准确回想起来,一次输入成功。可能再过几年,记忆力就不会这么顺了。

我用信用卡从来都是随缘随懒,没有研究过哪张卡有什么权益,怎么薅资本家羊毛,App的通知推送都关闭不看,有什么活动也不知道。看到网上别人写的用卡攻略,这样刷那样刷,赚积分拿福利,我觉得他们好厉害,感觉自己损失了几十万,但要我照着攻略刷,我也没那精力,一是我懒,二是我消费低,刷不满额度,刷得少其实拿不了多少权益。我一直把信用卡当储蓄卡在用,从不办理分期还款,都是跟储蓄卡绑定,到期自动划扣。

我这辈子唯一有钱的高光时刻,就是接到银行推销电话的时候。每次他们要我办分期付款或者买保险,我都理直气壮地说,我不缺钱,不需要。他们也不好再推销了。反正吹牛不用交税。

我几年前留了很多票据,火车票、汽车票、机票、购物小票、发票、电影票、演唱会票、门票等等,时光久远得,有些热敏纸上的字都快挥发消失了,像头发掉光的秃头顶上还留着的一些很浅很细的绒毛。可能当年的想法是,留着,都是回忆,都有故事,都是过往的曾经,等年老坐在摇椅上,无所事事的时候拿出来,一张张回想,对号入座。

我现在不这样想了。我老了不要过这种日子,回想这些没多大意思的东西(意思≠意义),因为眼下,我看着大部分收据车票机票,我也想不起什么有趣的人和事,当初特意买票去见的那个人,联系都没了。

老了该怎么过呢,我应该去学些新的东西,或者发现并延续新的爱好。

这几年受益于科技发展,很多消费行为实现了无纸化、电子化,我保存纸质凭证的习惯也中断了,算好事。现在,我可以把以前保留的票据扔了。我没全扔,留下了每一场演唱会的门票。

每场演唱会的经过我倒是都记得:和谁看的,当时的天气心情,遇见的人,散场后的事。

扔东西变成了能让我开心的事。虽然不是每次扔都有快感,有时也会不舍和纠结,但起码有了开心的时候。我有点喜欢自己的这种变化。我时常留心观察身上的变化,以前的习惯、喜好、观念、个性,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改变。

比如,我以前非常非常介意别人对我的恶语评论,会耿耿于怀好几天。我选择当下不骂回去是因为对方再骂难听的话回来,又会加长加重我的那份耿耿,得不偿失。现在的我,还是会介意不好听的话,同时会努力劝服自己尽快放它走。对方是谁?就是个屁而已,那些垃圾话赶紧忘掉,不要计较,不要惦记,不要过夜,不要自寻烦恼。所以我耿耿于怀的时间不仅变得很短,那些评论刻下的痕迹也变浅。或许以后某一天,我可以变得完全无所谓、不在乎。

吃不惯的食物变得能接受了,因为我可以把它的味道处理得不那么尖锐刺口。以前很爱吃米饭、甜食,现在很好的控制了米饭量,是以前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奶茶少喝,甜食尝几口也能果断放下,不贪嘴。烧烤说戒就戒,自己不会主动点,别人点了也会吃,单纯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这不吃那不吃很难搞。

以前跟喜欢的人聊天,控制不住讨好的心态,会把姿态放很低,一味奉承当舔狗。结果呢,发现了一条真理:______的心是海绵体做的,越舔越硬。现在聊天随便多了,不过分小心翼翼,适当地表达喜欢,表现兴奋,对方稍不热情回应,我这边立马刹车。可能是自尊心变强了,当舔狗能舔回来什么呢,什么也不能,反而自尊受损。一定要把这种跪着单方面舔的角色扔掉。

我只想要平等尊重互有好感的沟通,你来我回,有来有往。重点不在于舔不舔,在于互相。看对了眼,你若舔我,我就回舔,你舔一尺,我回一丈,若你嘴不张,我亦不想浪费口舌在你身上。

你舔的人不回舔你,不是他身段放不下,是不想放,是对你不来电。假如你见过他如何舔他喜欢的人,你就会认识到自己有多难堪和卑贱,一文不值一无是处。这就是我虽然武断但是人间清醒、简单粗暴的总结。

曾经喜欢的人后面变不喜欢了,不全是见异思迁,是当我发现我根本不在他眼里,我的出现是种困扰和尴尬的时候,我的感觉好比被扒光了游街示众,相当难为情和窘迫。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于是踩刹车,把那个人和那份感觉一起打包扔掉。我也不会责怪任何人,反正总会有渣男替我收拾他,不用我出手。

风吹过就算了,不会去当一个追着风跑的傻瓜。而是我去哪里,哪里就能起风。

我是个矛盾的人。情绪上头的我可能处于负面,傲慢、嫉妒、愤怒、懒惰、嗔怪……理性会告诉我这样不好,应该去正面。两面拉扯,会让我摇摆纠结一阵。我会尽力让理智的那一面一点点占据主控,慢慢稀释情绪,冲淡负面,让大海静下来。这仿佛是种自愈式练习,练多了,回归理智的时间越来越短。

相反,身体对伤口的自愈复原时间,变长了。以前长个痘、划条口,两三天就好,现在要三五天。

控制自己是为数不多能自己做主的事,自控的范围越大,成就感越强,情绪越不容易被别人煽动和牵引。

我不是劝每个人都练出强大自制力,躺平、放纵、懒散也有它的快乐。只要心甘情愿,原地不动也好,迎接改变也好,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才能坚持下去。做人咧最紧要就系开心喇。

少吃点,多动动,早点睡,多喝水,少争执,多闭嘴。身体更加平和,情绪更加平稳。

从少变多,从多变少,甚至是从黑变白,从左变右,这些发生在身上的改变,不管量变质变,只要无害,我都积极去面对、承认和迎接。有些细小的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变化,虽然谈不上很有意义,观察起来有时又有点意思。

我就想我可以过得有容点,轻快点,洒脱点。

有对象的人没有魅力

今天七夕。凡人说天上那神仙两口子,每年今天才能桥上见一面。可不是还有句话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合计神仙小两口天天都见着面呢。

我有个朋友,想跟他的牛郎天天见面。

朋友的那个牛郎,其实有一头自己的牛儿,在外地。我朋友通过牛郎的社交账号互动,找到了那头牛儿的账号。平时看牛儿发状态隔空示爱,我朋友还会吃醋。一吃醋,他就会想起我以前说过的风凉话,觉得我说得很对。

今天不是七夕嘛,朋友看到牛儿发了张带行李箱和定位的照片动态,文案配的是“回家了”。

朋友又来跟我们叹气,“一股无名气堵在心口,像棉花一样,咳不出来,吞不下去,就那么卡在胸口。真的是棒棒写的那样。要找的,个个都很费劲,找到了又怕失去”。

我朋友和牛郎在一座城,偶尔睡一睡。

我一直给我朋友洗脑,灌给他的迷魂汤是“牛郎只是把你当露天停车场,放放风,歇个脚。不是家里的车库。早断早好啊,拖久了拔不出来的是你,他不会。”

后面朋友跟我分享他们之间的互动点滴,那些在他眼里体现了爱意的细节。我只是附和他说“是是是,他对你还是有感情(爱)的”。其实我说不知道有没有。

今天不是七夕嘛,就昨天,朋友还来问我们,七夕要不要主动点安排跟他见个面?反正牛郎是没有主动提出要一起过七夕。“我是不是逼太紧了?周六周日刚见过。”朋友还问。

然而今天,朋友一大早发过去的消息,牛郎还没回。朋友说“他(牛郎)今天确实各种活动很忙”。都用不着我们安慰,自己就先想好了理由。

适逢夏天嘛,我也让朋友洗过很多冷水澡,比如“要是他分手了和你在一起,他前任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比如“过一阵他就没新鲜感了,可能那时候你也没了”,又比如“跟你在一起了他后面也会耐不住出门摘野花”,还比如“他对谁都那样,你别脑补成是爱情”……说过太多了,列举不完。

风凉话没什么用,但是说出来很爽。

很多人,旧社会很多男人,隔几年不就想纳个妾。

我也没少“鼓励”他。比如“他跟现任应该没感情了,就差临门一脚的分手机会,你就是这个机会,他分了就跟你好,好到老”,又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人今天睡。你给谁睡不是睡,为啥不能给他睡”,还比如“你不是有朋友三人行还稳定很多年了吗?取取经,说不定这次你也可以左拥右抱,跟牛郎牛儿组成吉祥的一家”。说过很多,不举了。

我这张嘴呀,正面反面都来,顶得上两个咪蒙。咪蒙都不敢一边“致贱人”一边“致敬贱人”。(没有骂朋友的意思)跟朋友太熟了,我可以随便说。

陷入爱的人嘛,就跟酗酒、滥赌、嗜毒的人一样,清醒的时候懂很多,一旦碰到酒、上了牌桌、见到毒,就什么也不在乎地沉没了。醒了后悔,下次还醉。

我写这个不是要分析网友情感故事,不是要讲道理教别人如何处理。我是想说:

有对象的人,在我眼里没有吸引力(事实没这么绝对,但是我就想说这么死,爽),我跟有对象的人,话都不想多说。一个人单身的时候我可以给他打80分,如果他有对象了,那对不起,我要去掉那个8,或者把0变成8,跟他说88。

不仅如此,如果我知道对方有喜欢的人,他还跟我聊那个人的事,那我就特别不想回复接话。除非我俩特别熟,你把我当心灵按摩师,我可以大方点不收你钱。但如果我俩当初加好友是因为当时想撩,那你撩到别人就不必跟我说了吧。你想啊,你只会跟你姐妹说你又接了什么什么不得了的客人,分享营业心得,难道你会跟你的客人说你接的别的客人如何吗?

多不敬业,是吧。我想做客人,可不是朋友。

职场生涯的一点回顾

还有几个月要毕业,不想考研就该找工作了。

我内心焦虑,表面装得很淡定。表现慌乱,我觉得是很难为情的事,跟在公众场合不穿衣服一样。从同学嘴里听到谁谁签了什么单位什么公司,每听一次就慌一点。高考前都没这么慌过。毕了业,只能靠自己,要花的每一分都得自己挣,没有躺着刷脸的资本。

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打开招聘网,很不情愿,又不得不看,越看越烦躁。密密麻麻的岗位,点进去,看几眼,再关闭,一页页不断往后翻,一直翻到文字下面有一条条线的地方。那些线的含义是之前已经点过这里了,浏览器有记录缓存。我不记得看没看过不要紧,电脑帮我记住了。

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内心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离毕业时间越近,内心的期望值不知不觉降低,很多以前不会点开、看不太上的职位,也开始点进去看了。

把时间拉长一点,从几个月拉到十几年,可能很多怕寂寞的人也是这样。一开始想找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伴儿,要长得好看,身材好,有钱,会这会那,温柔成熟阳光活泼体贴霸气性感还有情趣——管它是不是互相矛盾。等过了几年十几年,如果一直没遇到满意的,内心不断调整最初的要求,最后可能只需要是个人,看顺眼,凑合就行。

找工作,找对象,找房子,找钱,找医生,找借口,找答案,找走丢的宠物,找失去的记忆,找回变心的情人,要找的,个个都很费劲。

除了找麻烦。

找到了还没法保证能一直一直不失去。

我面试过一家日资公司。招编辑。说是编辑,其实只是招个校对。校对产品说明书上的文字,没有技术含量。她问我平时写不写作,我把我的网站给了她。

隔周的周一早上,我打电话问反馈。她问我写的是真实生活还是小说创作。我说都是真实的。她说考虑到公司是个小型社会,要照顾到别的同事。

背后意思就是不招同性恋,对别的同事不好。

我有一阵实在没接到面试机会,连保险公司的面试邀约都答应了。但我走到公司门口就后悔了。一是性格内向不喜交际,二是性格内向不喜交际。我在外面犹豫了半小时,没敢进去,最后调头回了学校。

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除了什么都不干也能拿钱,还好知道自己不喜欢干什么——不喜做销售。

后来找到一份编辑工作。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修修改改,印刷成报纸、杂志、书籍。学生可以拿着铅印的名字,让家长爽一下。

看了很多很多学生作文,能让我觉得有天分、自然美、印象深刻的作文,很少很少。绝大部分都很平庸,没有童真,没有意境。纵然有很多名师开讲座,讲写作文的上百种技巧,平时老师也在各种指导练笔,但天赋这个东西,学不来,可它又特别重要,没有天赋就没有灵气,只用技巧就只剩匠气,用得越多就越油腻。当然,学生用技巧还到不了油腻的程度,能有“用”的意识和能力,已经算很好了。

坐我对面的是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姑娘。人也内向。她应该是从我QQ空间里翻到了我的网站,隔了一段时间才跟我说她一直在看我写的东西。我在公司也就跟她走得比较近。

坐在她旁边的男孩,也很瘦,据上司说是个诗人,我没看过他写的诗。他抽烟很凶。编辑部四个人,他跟上司比较亲近。有一次我蛋炒饭食物中毒,上司看我脸色不好,叫他打车送我去医院。

公司的排版和印刷外包给了别的公司,要让他们隔三差五专门跑一趟,把校对后的稿子取回去排版修改。我嫌一来一去太麻烦,还得等对方上门,索性要了个排版软件方正飞腾的安装包,装电脑上,慢慢学习摸索。一用就会了。

一开始只是从排版公司那儿要来已经排好的初版文件,我改改错别字,后来进化到我也会从0开始,灌入文本,排出完整的报纸版面、书页版面,像模像样。再后来我又学会了用PS简单处理一些配图,用InDesign设计杂志排版。

我的个性不是不喜欢合作,而是专业性不那么高的能自己搞定的活儿,就自己搞,省时,也省去了很多麻烦别人,和别人沟通的必要。有那沟通的功夫,我都已经动手改完了。

一开始自己租房,房租就要600,剩下的够吃饭。每天坐一个小时公交车从城北到城南,车上都用来睡觉。后来公司搬去了城西,还在离办公室三五个站的地方,租了一套四室一厅的跃层,当员工宿舍。正好有个同事离职,空出一间。我搬了进去,不用交房租了。

外联部的头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我妈很好奇他为啥不结婚。我说大城市里单身不想结婚的人很多。

干了3年,突然有一天想去北京,就辞了。到北京后,有半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还好手头存了点钱,不像快毕业时那么慌。

半年后进了一家做教辅的公司。公司有排版部,用方正书版。我还是觉得频繁麻烦别人很费事,就自己安装了软件研究,一些小改动小调整,自行消化。同部门别的同事也觉得这样要方便很多,纷纷开始安装软件,简单的调整自己动手,不懂再问。

在正式排版前,要先设计整本书的样式,包括页眉页脚目录章节页的花样等。给学生看的书都要严肃而花哨。设计部人力有限,出设计需要排队。一来我不太喜欢等,二来我还真没觉得他们的设计有多难,看他们用AI,我就装了AI开始研究。我自行设计出的第一个排版样式,还被设计部主管当优秀案例拿去示众,让员工学习如何做到主次分明、张弛有度。

我刚进去的时候,这家公司很奇葩,像保险公司。每天早上要跳操,背景音乐是郑秀文的《眉飞色舞》,公司人事还会巡视,看谁的跳操动作不标准,然后在企业内部沟通软件上点名通报。下午要做眼保健操。每周一早上还有例会,升国旗唱国歌,完毕之后员工分组站,喊口号,一起鼓掌,从台湾传过来的“爱的鼓励”,节奏是“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边鼓掌边喊“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更奇葩的是,我竟然没选择离职,跟着干这些特别智障的事。要说它给的钱吧,还真不多。

我这人比较懒,一旦找到工作,除非忍不了,不然不想换。找工作太焦虑,又很讨厌面试时跟别人介绍自己。不太明白有啥好自我介绍的,是不识字没看简历吗?我面试别人从不要求做自我介绍,直奔主题——为什么感兴趣这份工作。

有一天,也不知道是大领导突然醒悟过来搞这套确实太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公司开始调研对早操和晨会的意见。我实事求是选了最负分。原本以为很多员工是打心眼里喜欢跳操,他们动作标准,表情愉悦。结果意见收集后,早操不跳了,周一晨会也不开了。

我这个部门只有我一个男的,弯的。人事部有个【仔】,同事觉得他长得挺好看,而我觉得他也是弯的。

同事很不屑,觉得我看到好看的都意淫是弯的。我不争辩,她们太天真,不懂。

芸芸同事里还是有一位,跟我一样有眼光。有次她无意中问我鉴基眼光准不准,问我觉得人事部的【仔】是不是。我支支吾吾说不知道。其实我没说实话,我肯定【仔】就是,只是还拿不出铁锤证明。

无巧不成书。巧的是,我在豆瓣同志组发现了【仔】的租房贴,招合租室友,可以加Q看照片。我没加,但我悄悄看了这个号的QQ空间——是【仔】无误。

无巧不成书。更巧的是,我有个朋友在急找房子。撮合他俩合租应该还不错,我想,起码比完全陌生的人好。【仔】要是做了不厚道的事,还能来公司捉拿归案,起码不怕找不到人。

无巧不成书。最巧的是,我朋友真的租下了那间房,成了【仔】的室友。过程挺曲折,后面也发生了很多剧情,那是我写过的另一个长长长长的故事了。

同事有次无意说漏了嘴,让【仔】知道了我是弯的。他还要了我的网站,说感兴趣,就看看。到最后,我跟【仔】也没以基会友,性取向相认。因为他跟我朋友相处的点滴,让我觉得他是个奇男子,我看不上。还好朋友也没责怪我当时介绍他俩认识。

在这家干了两年,厌烦了,没找到新工作就裸辞了。原本打算玩一阵再找工作,结果只休息了一周,被豆瓣认识的一个大贵人带进了新媒体广告业。

之后我的职业生涯,都在这位大贵人的帮助下,顺风顺水坐上了高铁,发展得至少我很知足。我的性格属于不爱争不爱抢那种,不喜欢讨价还价,不主动争取。很多人一年一跳,越跳越贵,我懒得跳,所以涨不起身价。

进入广告业,作图需求多了,我重新捡起了PS,也开始了PPT纺织生涯。

入这行,就要变成一个爱凑热闹的人。这行流行追热点,就算热点是大便,也要想着法子变成苍蝇,看能不能舔一舔蹭一蹭。毕竟客户不懂行,但又想法很多,还不听劝,它眼里只有食物没有品味,看到别人有,它也要,要啥你都得办到,不然就是你不行。客户不可能不行。

我一直觉得我孤僻的性格不适合这行,朋友都说很适合我。我从小就对“热闹”的兴趣很低。路上有人群围观,我路过的时候很少会停下来挤进去看个究竟,大多时候都是快步走开。要排队的网红店,不会一个人去排队,没必要,反而会刻意避开。大家都追的热门话题和事物,多半想屏蔽,剧集可以热度过了再追,电影也不会非要赶首映。需要排队抢购的手机、游戏、衣服、周边,限量版、联名款、新产品,都觉得不值得,就算是想看的演唱会,也不太会去蹲点抢票,随缘吧,有就买,没有就不看,甚至觉得“跟别人一起抢”这个行为很掉价。

喜欢的人也一样,发现他被别人瞄上、惦记,兴趣可能也就不剩多少了。看别人给他点赞,他跟别人频繁互动,我的好感很容易就挥发掉了。

不代表他不好。只有我一个人喜欢,这种状态才是真好。

没啥道理,但是很爽。

广告这行好歹比改稿编书有意思,我看不上拿到我手里的别人写的东西。之前出的那些书,要不是因为工作,我不会看,更不用说买。市面上出的大部分通俗流行书,只不过把网络文字买个书号打印出来,东拼西凑放一锅乱炖。这么说还很侮辱东北乱炖。

干新媒体久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别人觉得有意思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无聊。一是大众的笑点和品味,就算不俗,也就那样,我少有共鸣,二是看的东西多了,我看个开头就知道后面的套路,很多喜剧电视、电影、综艺,我猜得准它下一个包袱会怎么抖,一旦变成意料之中,意外之喜就没了。很多热点,我知道都是刻意制造出来的炒作事件,趣味瞬间就变乏味。很多事情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是自然发生的,是巧合,是意外,是不期而遇,如果是剧本,写出来照着演,那就不是笑话,是尴尬。

我跟朋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他们很少跟我分享网上的段子、笑话、热点,因为我基本都先看过了。

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我还是能分开并行,简单说,就是不喜欢的活儿,我也能干,毕竟拿工资了。平时写东西不需要跟热点、塞热词、抖包袱。新媒体的写法有套路可寻。举个简化的例子,我不爱香菜,我就写我不喜欢吃,欣赏不来。新媒体这样写太平了,吸不来眼球,新媒体写法要嫉恶如仇,把看上的靶子竖起来,集中火力猛攻,骂香菜是垃圾,世上怎么会有爱吃香菜的人,再列举类似现象,无差别一起炮轰,上升到人性。情绪极端了,不仅能煽动爱跟风的对号入座,还能挑起对立情绪,让另一端的人边转边喷,完成一次集体情绪高潮。对方怎么喷不重要,流量到手就行,大众高潮只是变现的工具。“香菜”是一个靶子,换成别的个别现象、事物都可以,粉红、公知、人性、每个社会热点的极端评论,都可当成靶子写,还能换角度炮制好几篇,一鱼两吃,一韭两割。这个现象都可以单说一篇了。

大概有两种人会把广告神话。一种是傻人,迷信广告能把它的屎卖成爆款。一种是恶人,冒充专家,专骗外行钱,到处吹牛只要听他的,就能把屎卖成爆款。

很多老板嘴上动不动就要做个十万加,做个爆款刷屏,手上预算只拿得出几千几万。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三,顶多到四,但要一加一直接等于十,劝你撒泡尿,不是拿来照镜子,是洗把脸醒醒脑。奇迹凭什么要眷顾你。

行业里太多乱七八糟的骗子专家,拿着团队的案例说是自己一手捧红的,甚至根本就不是它做的项目,跟你大谈特谈如何营销,洞察预热引爆收尾,怎样怎样。就跟一个人随机买了注彩票,走狗屎运中了几万块,然后开始开讲座,搞收费,到处讲它当初如何看走势、抓洞察,调查了多少店,分析概率,应用数学,公式计算写了几页,要怎么选号,在哪家买,哪个吉时买,买完还得如何,说得头头是道高深莫测,其实它这辈子都中不了第二次奖,复制不出第二次成功。

这么说并不是指广告没有方法论,有,但很多东西根本还轮不到大谈理论。目之所及到处是注水货,吹捧皇帝的新衣,对上交差,对外吹嘘,强行包装,牛皮被吹得满天飞。这个现象也可以单开一篇了。

之前在广告公司为品牌客户提供内容服务和资源采买,现在的工作内容没太大变化,从广告公司换到了自身有资源可卖的影像产品。

公司越大,员工的工具属性越强,大家都是仿机器的活人。一件事情分解成几十个环节,沟通成本陡然上升。跟人打交道有时候比对付事情麻烦多了,你都不知道别的岗位躺着什么鬼。

我最讨厌遇到柯以敏也看不惯的那种人,“你很牛吗?放下你的身段,你就是个屁”,专业度没多高,心眼又小又高,态度还很烂。你找它配合办点事,跟要它命一样,它找你办事,就要你把命给它。问它这样行不行,它只会说“不太行”,再问哪里不行,它支支吾吾跟烙铁烫了嘴,不明说,要你自己一点点揣摩。

“你好,帮忙看看这样可以吗?”

“不可以哦。”

“是哪里不行呢?”

“好多都要改呢。”

“具体有哪些地方呢?”

“不太好看。”

“能再具体点吗,我们快速改改。”

“就是不够美。”

“再看看这样可以吗?”

“还是不太可。”

“哪里要改呢?”

“还不如前面那个。”

“看看这样呢?”

“太硬了。”

……

你直接给一个“可以的”方案,或者方向参考,让对方一看就懂,参照调整,不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了吗?绕什么肠子十八弯,弯弯九连环,把自己当县城公务员?直说解决方案不是更省事吗?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谁的妈有空陪你浪费。非要别人猜你怎么想,又不是恋爱游戏,当什么职场作精,回家当少爷少奶够不够,让你妈全天无死角伺候。

年轻人都坚信要做自己,品牌、明星、大号都在告诉你要做自己。听得多了,眼里只剩自己了。

职场上的妖魔鬼怪,也是个可以单开一篇的话题,不多讲。

我一向不爱给别人添麻烦,跟不太熟的人开口总不好意思。虽说别人找我办事,我都快速响应,尽早安排,多线程穿插处理需求,但别人不是我,我也理解有很多人找他办事,需要一件一件处理,每一件处理起来都要花不少时间。不过做一个需求要提前一周、两周排队,排队还只是评估给不给做,具体什么时候做再规划时间,这个效率别说客户嫌慢,我都嫌。

我又开始研究。画流程图,做UI界面,学Sketch,简单的图形自己学着画。另外一个专门用来画画的SketchBook也很好用。做贴纸做道具,学EffectCreator,平时也可以做些恶搞的贴纸来玩。研究SVG,分析代码,抄抄别人做的酷炫效果。

我学东西很快,很少看说明书,动几下就上手。不过“会了”跟“精通”的差别还是很大,再提升就很慢。

工作这么多年,遇到的靠谱同事比糟心的要多。我不怕遇到专业性不强的,怕的是遇到没几下本事还自以为是的。工作态度比聪明重要,聪明又比专业性重要。专业技能可以学,聪明人一学就会,态度好才能你好我好和谐社会。

我不喜欢被别人管,也懒得管理别人。我理想中的团队上下级是大家一条心,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各司其职,谁有空就多分担点,谁太忙就匀点活,不需要谁专门盯着,成年人都很自律自觉,有责任心,肯担当。

我之前几年的团队都能满足这些条件,但我也知道,这是我的一种幸运。我的磁场吸引来的人都不错。这种愉悦融洽、轻松省事的氛围,实在难得,未必是职场常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同事、领导是傻逼。

还有份幸运是我干着喜欢的工作,没有抵触心理。可以快乐加班,偶尔还越干越兴奋,休息没事干也乐意找点工作来做。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在别人眼里我是工作狂,其实不是。

我不知道这种工作的快乐还能持续多久,毕竟已经不年轻了,后面大批大批的年轻人,比我便宜,随时准备顶替我。

搭车

之前刷到一个网友,越看越像我高中时期喜欢的那个同班直男何叉叉。给几个高中同学看过照片,都说像,是好看版的何叉叉。有的已经想不起何叉叉长什么样,看了这个人的照片,又想起来了,眉眼之间神似。

那段时间我有点恍惚走神。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喜欢何叉叉,余情未了,可能是因为当初留下了没吃到嘴里的遗憾,如果吃过了,或许早没念想了。一方面又觉得我并不是还喜欢何叉叉,何叉叉早就胖成了一百六,我可能只是觉得这个网友更像当年的何叉叉,年轻、阳光、活力,所以自然而然很顺滑地将记忆里那段感情承接了过去,网友充当了一个投影仪,投射出我对那段暗恋的感觉的回味,换成任何一个像何叉叉的人都可以。

还有第三个可能,我就是喜欢这个网友,我很吃这个长相,喜欢的口味没变。

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复杂,可能是A,可能是B,可能ABC都有,此消彼长,纠缠不清。幸好我并不需要真的搞懂到底属于哪一种,就像我并不需要搞清楚我为什么想吃西红柿炒蛋,如果我想吃,去吃就够了,不用在乎为什么。

我十几年来遇到第一个长得像何叉叉的人。如果是陌生人也就罢了,偏偏这个人在社交软件上还跟我匹配了,不仅匹配了,还很快见了面,不光见了面,还有了亲密互动和边缘性行为,还不止一次。

好看度满分十分,我能给他打九分。我的打分原则是:给操十分,不给操零分。好不好看的标准就是这么主观,还有现实。

我也非常清楚,好看的他不会跟我回家。不用问。

我也不存在十分沮丧或失落的情绪,一点点,不多。我自己也没有做好能恋爱的准备。当然,这是事实,也可以说是个借口,有没有准备对恋爱这件事而言,不重要,或者说没那么重要。

上次跟某个有好感的弟弟吃饭,吃到一半他突然伸手过来,用纸巾擦我嘴角。事先他也没打招呼让我别动,就那么自然又突然地伸过来。我等他收回手就脸红了,感觉心跳似乎都漏跳了一拍。人生第一次在餐厅这种公开场合被大胆直接又轻描淡写地宠了一下,大概能理解别人说的恋爱的美好,就是靠这样一个一个小动作填满。

我还记得跟他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天临时约了见面,我下了班就匆匆赶去附近那家麦当劳门口。天已经黑了,城市的高楼的灯像萤火虫一样飘散在半空。他跟我差不多高,见到之后两个人都在笑,他对着我笑,我对着他笑。后来的记忆里,再想到这个又甜又暖的场景,酸得却想哭。生活不像电视剧有背景音乐,它只有无声的无奈和难言的沉默。

上次跟朋友和他对象一起吃饭,边吃边聊到健康问题,我随口叮嘱了朋友几句,他对象就在旁边接话:“你好好说说他,我说他不听。”可真像是老夫老妻的话。他对象在我这儿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朋友后来说他俩这几天因为一些问题没解决,气氛有点别扭。吃饭的时候我没注意到。我比较怕在恋人关系里遇到这种情况,因为我如果有一点不愉快,那我谁也不想见。

习惯了一个人解决消化所有好的不好的,就会觉得迁就别人是给自己找麻烦。只想迁就自己,也不想让别人迁就我,别人对我的迁就都会成为一种负担,总需要偿还。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原本想去的那一站,跟别人的都不一样。所以只有在同行的那一点时间拿来相处。路远反而能相处久些。有的人愿意为了在路上遇到的人改变自己的目的地,有的人一起下车,却是各奔东西,更多的人,不想长途旅行,长时间只有一个同伴太乏味,所以等不了到站就下车了,迫不及待要到处看风景,反正还有下一趟车,下下趟车,还有别的线路的车。可以选择的车太多了,似乎随便搭哪一趟,最后都能去到想去的地方。

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不过世人搭什么车,我从来不操心。我想看喜欢的人上了什么车,最后停在哪里。比我自己的车停哪里还要关心。

我修了个停车场,不收停车费,欢迎你光临。

3个臭皮匠

我不喜欢《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三个制作人,没有眼缘不说,从节目剪出来的表现来看,真喜欢不起。

杜华说,我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专业性上面的话,会给她们一些建议,可能会蛮严的。听她这样说,我还真的很期待她能给这些明星们什么中肯实在的建议,结果,到现在也没看到“干货”,就给我看她建议丁当个人发展比成团更好,劝退?

大概她给别的明星提了很多“专业”建议,涉及到业务窍门、行业机密,节目不方便剪出来播。

她跟丁当的恩怨,以我的观点,当然是节目安排的,包括发微博,都是炒作。丁当在微博上喊“赶紧把妹妹我淘汰了吧”之前,按录制流程和进度,当时已经被淘汰了。各取所需眼球。杜华把丁当的眼泪又抹回到丁当身上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女人怎么这样。

她开头说“女团的话,它就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漂亮美丽的,青春靓丽的,我自己肯定是想做一个这样的团”,“我觉得黄圣依是一个标准的女团人选,因为女团的话,外形肯定是养眼的,身材最好是黄金比例高挑的”,“从我内心来讲,我喜欢做的肯定是能唱能跳,外形各方面俱佳的,同时又有团队精神的一个团”,“实际上我在建30+姐姐这个团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在给自己说,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女团,我开始的标准可能是我之前选女团的标准,今天看完这些小姐姐的舞台表演之后,我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在这三十个姐姐里面,会出现很多的多元化的一些团出来,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

听她这样说,我在想,这个女人可能只是个流水线工人,肤浅刻板,称不上专家。现在才明白“多元化”,现在才有新想法,之前竟然从来没思考过,脑子跟没用过似的,纯摆设,混日子。

看他旁边的赵兆就思路清晰,人家一开始就说要做不一样的女团。“如果不是做这样的女团,我们就不要做了,区别所有女团的特点,就在这里。我更愿意看到一支区别于所有女团的一支三十加的前所未有的女团,我希望有张雨绮老师在,钟丽缇老师在,我能看到她新的生命力,也能看到她阅历的这种美,这样的一个团,她们女性最美的这些东西能展现出来,这个就是最打动人的地方”,“我在想是否可以打造出一支区别于那些团的别的团,她们的魅力绝对不是唱,也绝对不是跳,可是合在一起,就是她们最大的魅力”。

虽然后面引号里的话我还不是很明白(节目就是按唱跳在选拔),但是赵兆跟杜华的格局和眼光差距,立刻拉开了。

哦对,是两人拿的人设剧本不一样。杜女士故意挑了自黑找骂的剧本,被骂是笔生意,划算,然后在节目上诉诉苦,博姐姐们同情,更划算。

第一期选曲的时候,杜华说许飞你要不要换一下,虽然我不知道你换去哪里。于是许飞就被淘汰了。第六期的时候,黄晓明和杜华明知道比赛规则,还非要拱孟佳当队长,直接掐断了孟佳的选歌机会,看来孟佳也要被淘汰了。

你俩这么喜欢拱,去打拱猪吧。

再看kenn。我都不想首字母大写了。

节目加了个20秒返场表演拉票环节,宁静不干了,觉得之前想好的本组优势一下没了。kenn前去说服,帮静姐出了个点子,让她们返场跳一个加速版。当时组员还“wow”,眼前一亮,觉得有秘密武器了,斗志高昂,干劲十足地赶紧排练。

我当时就想,kenn不是所有团的舞台总监吗,不会一个点子卖多家,又去教别的组跳加速舞吧,跟拿着一个提案骗所有甲方的广告公司一样。

结果,晚上吃饭,张雨绮就在宁静她们面前说,kenn让他们返场跳加速舞,加速2倍,“好玩儿”。袁咏琳也说,kenn帮她们不知道加到几倍,练到快死了,从头到尾一直加一直加。宁静郁可唯直接傻眼,嘴上“哦——”拉长音,脸上笑嘻嘻,心里肯定在MMP。

真是活生生的欺骗背叛啊,被kenn耍了,以为人家是走心暖男,其实是个做戏渣男。

第二天,kenn还跑去跟宁静解释,说倍速练习是训练大家的一个很正常的流程,我想不到别人也用了这招,当场就表演了一个话没说完泪先流。宁静组所有人马上忘记了被骗这回事,纷纷跑去安慰他,一起哭。

后面采访,kenn还说那一刹那心里不好受,被大家误会。你自己妄想一招吃遍所有甲方客户,还说自己被误会,好心做坏事?我笑死,真的。

他在采访里说很自责,四十多岁活了几十年的男人,在一群女人面前这样哭哭啼啼,反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很傻。我又笑死,真的。

你该反省的是自己的工作态度,你以为女明星都这么好糊弄的吗,没想到姐姐们不需要搞藏着掖着那一套吧?没想到张雨绮如此耿直直接就把你的秘密武器交代出去了。

你真没想过公演的时候四个组都返场跳加速舞会是什么下场吗?可能连节目组都看不下去你这样敷衍。

你真的只能想到这一个点子?感觉也是个职场水货。你要真一时想不出4个解决方案,可以召集下面的人来场头脑风暴,晚点再回复你的静姐绮姐琳姐嘛。不是有这么多编舞老师。实在不行可以场外求助打电话给我。

我以前也会拿同一套策略去打不同的甲方,但是方案创意和执行内容都不一样啊,这点懒不可能偷的。

再说赵兆。

节目一开始他立了个flag:“我能从音乐上帮助她们,从选曲,从各方面都要展现出她们最应该表现的那一面。”

hello,不好意思,选曲这里面有你什么事吗。

现在选歌,就算姐姐觉得动作难、跳不动,也会从最难的歌开始选。张雨绮说了,跳不出来可以删减动作嘛,但是慢歌本质上就是吃亏的,不公平。郑希怡觉得宁静可能需要一首慢歌,但是连宁静都懂,不好跳也得跳,有慢歌也不能选,不然就淘汰。

孟佳组上次把慢歌改编成现代舞,从坑底爬出来,这下又被迫跳另一个坑。但是孟佳组没人想输,编曲不中意,大胆改,改成复古迪斯科,这个方案想想还挺带感。张萌跟孟佳说,我们不懂你懂啊,你是专业的,有啥不对你跟导演组说,我们支持你,站你这边帮你拾柴架火。

结果碰到铁齿铜牙赵兆。说这个秀在我心里是脱颖而出的;说观众想看什么就做什么,那女团的定义和乘风破浪的突破在哪里,干脆做回小女孩的女团算了,都做可爱,都做唱跳;说你们的心态有问题,觉得那样做才能赢,音乐没有输赢,心里抵触抗拒才是输的原因;说我需要了解你们的水平之后做改动才适合一点,如果刚开始做这样的改动,对你们没有帮助。

我笑了。

人家张萌说得好啊,在人生中,这场比赛不重要,但是既然都干了,比赛就很重要,就要认认真真比,不想输。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

音乐没有输赢,比赛有,你做为制作人,不应该优先为选手考虑,想着怎样让人家赢?人家赢了比赛,成团了,你爱编什么歌编什么,爱怎么编怎么编,想高级就高级,兰花草都能硬加说唱改成那样,花样年华怎么不能复古迪斯科。

你讲高级跟投票的观众去讲啊,看他们买不买账,要不然就你们仨投票别让这批观众投。

需要了解水平,你现在还不知道这几个姐姐到底咋样?前面几期一个多月都在梦游啊?

这种表现像不像你的领导,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跟你谈理想谈情怀,仗着一点权势和资历,看不上你的方案,非要你听他的。等结果出来,如果成了,那功劳是他的,如果败了,锅全是你的,跟他一点关系没有,人是你走,他坐在位子上稳得像头蠢猪。

先别讨论哪个姐姐该不该走了,先把这三个制作人弄走吧。

都是安排好的剧本和签好的合同,我知道。

我对国内综艺节目一向没有太大好感,做得再好也只能算“就那样吧”,因为编剧水平太次,编不出精彩的剧情。也是,在他们眼里,大多数观众都很庸俗,欣赏水平有限,能把辣条当高级美食吃得津津有味那种。

像我这么在乎剧情质量和质感的观众不多,我们的品位和喜好不重要。

30个明星,30份合同,需要分阶段执行完毕,配合合同进展的方式有很多种,节目组偏偏选了最不用心的一种:靠歌曲来左右剧情走向履行合同。姐姐们都看出来了,声乐不重要,要赢只能跳。

真没有公平而言。如果讲公平,慢歌该跟慢歌比,快歌该跟快歌比。第一场比赛还勉强公平,后面快歌慢歌乱PK,再后面4首歌3快1慢,刻意设局的意图已经完全赤裸,毫不掩饰了,为了方便结束某几份合同,索性安排先走的人进慢歌组,淘汰起来太方便太顺手了(《仰世而来》那组直接放弃编舞)。

不是还有投票数据可以操控吗,这么大个杀手锏在手怕什么,前面的环节都不能好好编一下用点心。曲库不能都是慢歌,或者都是快歌?或者每个组必挑一快一慢编成组曲,或者提供6首大家6选4?

可能节目组不想花更多钱买版权,不是买不起,是抠,毕竟赚那么多广告费,多花一万就少分一万。

节目一开始就差不多定好谁先走谁留最后了,写在合同里。这个节目也不是要给大众看明星的成长,明星的潜力,30+人生的更多可能,都不是,虽然它的开篇文案念得头头是道,但在我眼里是空洞的无病呻吟。

它只是打着公平比赛的幌子,人为制造资源优劣,把好资源分给一线,不好的留给后面,没有把大家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让姐姐们各凭本事和努力考出不同成绩,反而让“优等生”做简单的试卷,“差生”做难题,刻意制造和强化不平等。观众并不是要求优生做奥数,差生降难度,仅仅要求大家都做同一套试卷而已,这都办不到还扯什么公平。

这倒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就这水平还想要我花钱充值包月?

这个节目我唯一看得上的地方,还是一些姐姐们为人处世的个性性格。

阿朵就不说了,非常会照顾人,云淡风轻又比暖阳还暖,各种体贴,让所有人都舒服,连宁静都能被她hold住,真大姐大。那些个眼里只有比赛,说野心没什么不对的人,要好好学学。

还有宁静,因为组队的时候没选郑希怡,后面拉着郑希怡私聊解释。别看郑希怡这么大高个,内心里还是有个小女生。那些个“请你不要再问我这样问题”的人,好好学学。

还有钟丽缇、张雨绮,真不是下面的小年轻一两天就能学到的。

别再强调谁谁谁很努力,业务能力好了。这些姐姐们都有。差别在哪?不就是为人处世做人格局上吗。

我其实也很想做一个让大家都舒服的人。太难了,我自问真的做不到八面玲珑面面俱到,对不同人用不同模式,而且还不让人觉得油滑腻味。我出厂设定只有一个单一模式。尤其是在碰到一些素质很低的物种的时候,还要我让他舒服?我自己就先炸了。

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有时候会突然一下特别开心,什么事都没发生,莫名其妙的开心。跟打喷嚏一样突然,它的出现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难以捉摸,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常常是在我意识到之后,像通电的灯泡一样亮上几秒,然后电用完了,感觉就渐渐消失,回归平静。像是,无风也起了浪。

有的开心是能找到原因的:

跟喜欢的人聊天,被给予热情的回应会开心,已读不回就没那么开心。

收到工资到账的通知会开心,存款数字变少就没那么开心。

做图片,写方案,方案被客户买单会开心,做图技术不到位导致图不够美就没那么开心。

好吃的菜出锅装盘,在自然光下,拍出满意的照片会开心,晚上拍照环境光线不好就没那么开心。

做菜洗碗会开心,买菜洗菜切菜没那么开心。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可以在地上打滚会开心,东西太多又舍不得扔就没那么开心。

凌晨下了飞机,坐上专车,进了小区,打开重庆的家门,亮起灯的那一刻,最最开心。

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引起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跟借来的、租来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认为完全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买房子,租着住多好,住腻了还可以换地方换户型换装修风格。这样想没什么错,更喜欢买房住也有道理,买得起为什么不买。爱买就买,想租就租,买了房的照样可以租房住,租着房的额外也能买,没有矛盾。

除了开心,还有一种感觉也偶尔出现,频率要少很多,但同样出现得莫名其妙又妙不可言,就是恋爱的感觉。我根本没和任何人处在恋爱关系里,我对喜欢的人就像看橱窗里的奢侈品,默默看,买不起。所以恋爱的感觉能出现在我身上,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我脑海里也并不会浮现出任何人的名字和脸盆,就更觉得奇怪了,像玄幻故事的情节,但那种发自内心的甜蜜、愉悦、激动、内分泌突然上涌的“正在爱”的感受,又能千真万确地触摸到。像是,过山车脱轨做自由落体运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我深爱着他, 他也特别爱我,我知道我在恋爱,但不知道他是谁”的感觉,我一点线索也没有。

说到“开心”和“恋爱”,它们在我这里有一个关联是:我听说别人分手,有可能会开心。这种开心是玄学,玄之又玄。有的人分手了,我会觉得很可惜很遗憾。有的人分手,我一点感觉也没有,就像你告诉我一万里之外我不认识的查理或者别的谁昨晚上失眠了,我只会“哦”一下。然而有的人分手了,我会鼓掌叫好,会“哇哦”一声。我一直没有研究出能让我鼓掌叫好的那些人,有什么共同点,除了跟我的关系都很不熟之外。我猜测,可能是我潜意识觉得浮躁的他们不配拥有一段好的关系,他们的分手恰好能印证我心中对他们的偏见,那些觉得他们不靠谱、不值得、配不上的偏见。偏见不对,但是蛮爽。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坚持偷偷开心,谁也不说,更不会去当事人面前表达对他分手的幸灾乐祸。我知道这种分手并不算什么大的挫折,只相当于吃了顿很辣的火锅拉半天肚子,他一定会再恋爱再分手,得到后又失去然后再换一份恋爱的新快乐。

一人一首回忆曲

有些歌,一响起的时候就自动关联上回忆里某个人的名字。

那些人大多都没有联系了,也不打算找回来,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过得如何。歌唱完了,回忆里的人名还在,记忆里的面目也都清晰。当下一次不经意间再听到同一首歌,这些人名和片段又条件反射一样,被记忆读取出来。


那些人大多都没有联系了,也不打算找回来,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过得如何。歌唱完了,回忆里的人名还在,记忆里的面目也都清晰。当下一次不经意间再听到同一首歌,这些人名和片段又条件反射一样,被记忆读取出来。


安静 周杰伦 – The One演唱会

那年周杰伦火起来没多久。一个叫C迪,比我小两岁的仔,让我在电话里给他唱这首。

一开始他想听的是《开不了口》。我当时很羞涩啊,脸皮很嫩也很薄,吹弹几下真的会破,我唱歌不好听,让我在电话里唱,就跟歌名一样,还真有点开不了口。

不过好歹是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拒绝显得我毫不讲理,不会宠人,不是谈恋爱该有的样子。所以我还是坐在地上,对着话筒,跑着调唱了几句副歌。“就是开不了口让他知道,我一定会呵护着你也逗你笑”。听完之后,他就说他想听另外一首《安静》,还哼了个开头。

既然前面已经唱了半首,这下更没理由拒绝,不差再唱一首了。无伴奏,干唱。对面一点声音也没有。等我唱完,他说他想再听一遍。这一遍的时候,他后面有跟着我哼一段。

我当时也没觉得他有什么心事。我没有怀疑他喜欢我这件事。但《安静》这首歌的歌词写的并不是甜甜的恋爱啊,是爱而不得被分手,反而要成全喜欢的人和别人在一起。

当年听歌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想的是不是别人,有没有我不知道的内情,已无法考证。就算现在问他,他估计已经记不得还有这样一段。

戏剧的是,不说他,这首歌反而说中了我的结果。后来他对我提了分手,跟歌里一样,“我根本不想分开”,他说他也很难过,但是跟我没有结果。

有的情侣闹分手的时候,一方多挽留几下,另一方也就算了。我没吵闹,也没有用尽全力去挽留,看起来对这段感情不够在乎,就像那句“连分开都迁就着你”。

我后来也没把《安静》这首歌拿来反复听,即使它契合着我失恋时的心情。被循环播放的反而是另一首。有时候事情的发生发展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在很多年之后,每次无意中听到这首《安静》,会想到C迪,想到自己在电话里唱歌的样子,本来这是首哀伤的歌,我当时唱的时候内心竟然异常甜蜜。


后来 刘若英 – 我等你

这首歌也跟C迪有关。分手后,我在网上看到一段flash动画,背景音乐就是这首歌。

那段时间反复听。但我听的心态有点微妙,就像这首歌本来不该我来听,而应该C迪听,我在代替他,或是代替未来有一天的他听。我就是那个他错过的人,那个他醒来后想找的人,那个让他在沉默中回忆、在回忆中沉默的人。等他未来总算学会了如何爱,打开了正确的爱的方式,我已经不在他身边。我想象他后悔不迭,宁愿重来一次好好珍惜我的样子。

人啊,就爱给自己加戏,哪怕拿的是别人生活的剧本,轻易就以为别人非自己不可。我想着对方日后总有一天会因为放弃我而后悔,当真是年少无知。怎么会后悔呢?年少时候的这一段都未必称得上是爱情。后悔什么呢?也许他会后悔曾经没珍惜过,后悔辜负了对他的那些好,后悔伤害过别的人,但让他后悔的那个人,不是我。我不能去想有没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是我,不能这样想。如果不是我,他后悔再多有什么关系。他没有后悔,反倒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话,就太可笑了。

我这么聪明的人,最受不了自己活成个笑话,哪怕这个笑话只有自己知道,也不行。

所以后来,对那些我喜欢但是没在一起的人,我不会幻想他们会因为错过我而后悔,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一点类似的幻想。我知道,一旦出现这样的幻觉,自己就变得可笑起来,我不能执迷不悟、自我感动。

C迪后来换了一个比他小的男朋友,介绍给我认识,说是新男友听说了我,主动要求跟我当朋友。新男友会从我这里了解一些C迪的喜好和脾气,跟我埋怨C迪的不讲理,大聊特聊他们的吵闹,两人都说他们每次见面都吵,好话说不过三句。我木然地听着回着,刚开始还有点嫉妒,要是有段时间没听到,反而很想听。那时候也不觉得对方是在向我炫耀,我表现得云淡风轻,像在看报刊亭杂志里的故事。

C迪没有后悔,他不会后悔。他会跟别的人再恋爱,也许不止一个。他会说那些我听过的、没有听过的话,和别人进行我们不曾有过的争吵,就为一些手指尖那么小的事,他会和别人看我没看过的电影,走我没走过的风景,过新的人生。这样的生活,过去的我,有什么好让他后悔的。

我欣慰的是,我也没有后悔。我的感情路上没什么人,我没有因为我单方面的犹豫、任性或是挥霍、浪费,错过原本对的人,没有希望重来一次把他找回来抓紧的人。

几年后我跟C迪有过一次聊天,从各自所在的城市,聊到这些年走过的地方。他说过几天就要去某地上班,会经过重庆。

然后,他说起了他的初恋。那年他十七岁,他的初恋十九岁,一个即将高考,一个刚念高一。他说他的初恋在重庆,我漫不经心地接了句:好巧,跟我一个城市。

他接着每往下说一句,我心里都在想,他说的那个人不会是我吧?一边这样想,一边又被这样的想法吓到。我想直接问初恋是谁,已经把这行字打出来了,在发送前又匆匆删掉,等他讲完。

他讲完之后,我终于战战兢兢地问他说的初恋是谁。他回我一个字:“装。”

我就是那个十九岁、他的初恋。他说了很多零碎的片段,遥远,也很清晰。我当然记得他说的那些事,很多他没说的可能已经忘掉的细节,我也记得。我从不知道原来我是他的初恋。

当初听歌的心境早就不在了,但是这首《后来》,打上了他的名字,再也没办法擦掉。


突然想起你 萧亚轩 – 同名专辑

这首歌跟住在江边的理发师L建有关。在他开的理发店里的小电视听到后,那个场景就跟这首歌绑在了一起。

那天晚上,他店里还有最后一个客人。我嫌有陌生人在,局促不安,就在店外无所事事站着。他给我零钱,让我去帮他买包烟。

门前有条石子路,两边是没有路灯的,完全漆黑一片。偶尔有两边住宅家里的灯透过玻璃窗照出点光来。我玩着硬币,不小心从手上滑了出去。我听声音的方向,感觉不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还没有手机),在石子路上摸来摸去。很怕找不到,因为我身上多余的一块钱都没有。

摸索半天幸好找到了,松了口气。买完烟往回赶,走到半路的时候,发现L建出来找我了,他从一片漆黑里认出了我,说看我出来了这么久,还以为我走丢了。

回到店里,他把店门拉下来,开始清扫满地的碎发。头上的电风扇呼呼呼地转,空气有一点潮闷,电视发出的声音就像是汽水里的气泡,在空气里跳动。日光灯突然闪了两下,过了一会儿,电视里就放起了这首《突然想起你》:

“都是因为那灯泡/突然闪了一下/于是想起你/怕你 还没休息……”

他看我跟着哼了起来,说他喜欢这首歌。偶尔也会在工作的时候突然想起我。我歪着脑袋望着他笑。

〇三年国庆的时候,我们一起在西湖边看烟花。他在人山人海中,从背后抱住了我。他是个深柜,我是敢在大街上跟同性接吻的那种。他也说,遇到我之后他变了一些,要在以前,当街拥抱这种事他想都不敢想。我知道,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西湖离他日常生活区域比较远,撞不到熟人。不过我也相信他的举止尺度比以前要打开了一点,会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

相拥看烟花的场景至少还挺浪漫的。我还哼起了“拥抱过后,我的双手应该放在哪里”。

冬天坐车的时候,大块的车窗玻璃,会时常让我想到那句“在玻璃窗上呵出你美丽的名字”。直到我来了很南的南方,我就没再想起过这句。

最后一晚,我们躺着说了很多话。他说过完年他要去南方打工挣钱,就是我现在所在的很南的南方。他讲了很多他的前男友,也是他初恋的故事。好像要把这辈子对我说的话,一口气全部说完。

分开后,一年春节收到他短信,我回答他,我挺好的。


怕寂寞 雁卿 – Magic

这首歌是G波推荐给我的。是他分享给我的唯一一首歌。

他经常找我聊天,他说他没什么朋友。他的消息,我是每条必回,等他不回了,我也就不说话不打扰他。他说最近循环这首,他的心情和生活差不多就是这样。

我相信他说的没什么朋友。他长得挺好看的,是很多人愿意跟他交朋友那种好看。而我想跟他做的,不只是朋友。

我飞了很远的地方去找他,跟他表白。他当然没有接受,也没有明确拒绝。我没追问为什么,我知道每一个只要不是正面接受就等于拒绝的答案。他很好心地陪了我几天,陪我逛街,陪我吃饭,陪我去酒吧,陪到凌晨四点带我去搭早班机飞回家。

飞机上我仰着头靠在椅背上,泪失禁的时候,脑子里响起的就是这首歌。想着想着就疲倦地睡着了,醒来之后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我后来觉得,没表白多好啊,我明知道答案,为何还要自我了断。并不是从对方嘴里听到答案才甘心,纯粹是自己没忍住。我是有点后悔的。而且那几天的处事方式,我表现得像个不懂事、闹脾气的幼稚鬼。没表白的话,或许还能若无其事时不时聊几句,让之前的关系活下来。我看得出,他后来在那个新的城市,交了些新朋友。长得好看的人只要愿意,和别人建立日常关系并不难。

但是我失去了一个喜欢的朋友。

我不怕寂寞,从小就不合群。我甚至觉得寂寞挺好,还能从中享受到快感,所以不是我耐得住寂寞,是寂寞不需要忍耐,它能像金钱一样满足我某些需求:自由的需求、清静的需求、怕麻烦的需求、犯懒的需求。我不靠谁喂我精神养分,不依赖谁滋养我的情绪,不需要将精神世界的根基建立在别人的城池之上。我可以去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我需要用爱来抵御寂寞摆脱单身,而是他让我喜欢,情不自禁、压抑不住的喜欢。

有的人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必需品,爱自由也要牵绊,怕束缚更怕寂寞。我不是,我很享受孤独,长年累月独处也能自得其乐,反而是恋爱,需要我犹豫调整一段时间才能逐渐适应。

恋爱像香水,按照奢侈品收税。


闪着泪光的决定 吴佩慈 – 少女标本

这首歌名改掉最后两个谐音字,就变成一个荤段子,是L星以前的微博昵称。

我在朋友的微博里发现了他,顺藤摸过去,摸到了很多好看的照片,点了很多赞。我不知道每一个点赞都是有系统消息提示的,他点开看谁在刷屏,关注了我,就互相认识了。

没想到他对我还有好感。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光有好感的作用很有限,就像你看中了某件商品,印象挺好,但是连定金都没付,是不可能带回家的。

一切都朝着奔现的方向发展。正如苹果手机的发布,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一样,另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关系走向。

另一个人,恰好我也认识。那个人出差,借住在他家。虽说他俩没有滚床单,但星星明显是动了心。他会隐晦地在微博发布一些描述小鹿乱撞、蝴蝶翻飞的状态,那个人走之后,星星发了一条类似“千里之外的你不知道是不是会想我”的状态,没几分钟就删了。

我能说什么呢。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当然很识趣,会看眼色是我的拿手特长。我旁敲侧击地问他我俩以后怎样,还要谈吗,他回我:不计划太多反而能勇敢冒险。

是句歌词,但我不喜欢那首歌。

我忍住了没翻白眼。黄了就黄了,还说得这么含蓄。树干有意风无情,天意一到,风一吹,叶子就落下来了,很脆弱。


下雨天 南拳妈妈 – 新精选NewGreatestHitsII

他说从单位出来送资料,问要不要见见,毕竟聊了这么久还没见过实物我,但他只想亲亲抱抱睡睡觉。

这个小可爱叫L泽。很爱喝酒。送完资料还要赶紧去酒吧喝几杯解解馋。

我等他到了酒店,我出门打车,打车路上还把身份证掉了,但我一点也不焦虑,照样很开心,完全没把丢身份证这事放在心上。要在以往按我的脾气,情绪很受影响,屁大点事也要懊恼好一阵。然而见小可爱是当下最重要且唯一重要的事。一见到他,他的笑就像《东爱》赤名莉香一样阳光温暖,丢东西这种不开心的情绪,自动消失,他对着我笑一下就把我的魂儿没收了。

那个晚上他背叛了自己见面前的初心,不仅不止亲亲抱抱,还睡前半夜早上上了三次潮。花好月圆,愉悦到我都忘了身份证三个字怎么写,第二天中午还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了饭。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合适,除了他有洁癖,要他舔我跟要他命似的,也不允许我用舔过老二的嘴去亲他的嘴,得先漱口。

之后他就经常弹我视频,不打招呼,想弹就弹,聊几句挂断。把我手机里的歌单换成他的歌单,要我听他喜欢的歌,某个下雨天打电话说想我,还给我唱起了这首歌。他把在用的沐浴露换成我用的牌子,把我心爱的鞋穿回家,经常对我用犟小孩那种撒娇方式,出门在外四下无人就要亲亲抱抱。跟我之前遇到的人个性差异有点大,之前的都比较稳重,这位很活泼,青春的荷尔蒙,爱酒爱肉爱零食,虎头虎脑虎孩子。

恋爱真好啊!但是他不想谈恋爱。他还忘不了前任,一年了还忘不了,常常深夜痛哭失眠,曾经打电话给我大哭说他好难受怎么办。

他翻不过那道坎,我在后面推、前面拉,他也还是翻不过。烂泥扶不上墙,醉汉上不了床。打铁还需自身硬,时间久了他会硬,等他变成硬泥,等他酒醒。没有什么前任是过不去的,一年不行就两年、三年、十年。

他会成长的,比如,现在没有洁癖了。


雨伞 徐怀钰 – Love

高中喜欢的那个同学H君喜欢徐怀钰。他喜欢徐怀钰的脸,我喜欢徐怀钰的歌,她的慢歌都还挺好听。

在我的曲库里,徐怀钰的声音和她的慢歌是最靠近我学生时代纯情感觉的符号。她的声音不是只有纯情,还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强,不管受了多大的失恋委屈,赌气地喊一声“我不喜欢你了”,睡一觉第二天就能好。

我不是柔弱的人,我很固执,很不服输。我要像年轻一样,摔倒了都不用咬牙,爬起来继续活蹦乱跳。

每次听到这首歌,都能突然回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下雨的夏天,屋檐流下的水像一条小河,只有我一个人在躲雨,别人撑着伞三三两两走过。我们不知道会上什么样的大学,但注定会各奔东西。想和他撑一把伞,想靠得近点再近点,但总有一道无形的距离,半个肩都湿了。

真爱没来,乌云飘来,他跑开我还在。

如果当初得到过他的身体,现在估计也就没什么旧情能念了。


说这些没有伤感,就像放置了很久很久的热敏纸收银条,上面的字印和情绪已经淡光了,几乎没有了。听喜欢的歌总是舒服的不是吗?

是不是曾经喜欢过,才有资格留下这首首歌。留在我这里的是歌,有的人在别人世界里留下的是别的关联符号。或许是某个物件、某道菜、某个地点,某个相似的场景片段,某句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话。

各自有各自的回忆心事吧。

忘了我也不错 王心凌 – 爱不爱

– THE END –

人们嘴上说求同存异,实际上在党同伐异

豆瓣是2005年3月6日上线的,我是2007年6月20日注册的。在注册之前,已经用了几个月,偶尔刷刷看看,嫌注册麻烦,只看不说。后来大概是要发言了,不得不注册一个。具体注册原因想不起了。

翻了下自己的广播记录,最早一条是2008年6月26日的,但什么内容都没显示,可能是豆瓣几次改版暴露出的代码问题。差劲。


🗣

说起豆瓣改版,我不像别的老用户那么爱恶交织,每次改版能发广播骂上半天,边骂边用,爱之深责之切。我没有这种情感模式。我喜欢一件东西,一个人,即使不满意他某个方面,也不会说很重的话。我唯一一次对改版的失望和抵触,是豆瓣的好友系统改版。

06年的时候,没有“关注”的概念,用户点击“>把棒棒列入我的友邻”就可以加为好友,不需要对方同意,但对方会收到一封豆邮通知:“xxx,你好!棒棒刚把你加为友邻了。棒棒不一定认识你,没准儿觉得和你臭味相投,没准儿喜欢你的评论或者发言,没准儿只是想以后找起来方便。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把棒棒加为友邻,但不用觉得是义务。这是 棒棒 的豆瓣主页:
https://www.douban.com/people/bmql/ 去看看吧!”

后来改版,除了单方面关注别人,多了个“朋友”的双向关系,对方要点了确认按钮,两人才会成为“朋友”,虽然事实上两人未必会成为真朋友,但这是一种仪式感。

我一向不爱单方面关注人,你对我怎样我才对你怎样,有来有往。点了“朋友”邀请,被对方确认后,那种感受等于被对方盖了章,有点被认可的感觉。像现在的社交软件,互相关注后才能发消息,有种“他对我也有点意思”的小兴奋,期待后面能发生点什么——虽然后面多数聊着聊着就不聊了之,什么也不会发生。

别人给我发“朋友”邀请,我都会点确认,但我挺讨厌这个功能。我觉得有点多此一举,放屁没必要把裤子也脱了吧。点了确认两人就能成为朋友吗?压根就不了解,完全陌生怎么做朋友?但要拒绝别人,我又很不好意思,纠结,点吧我其实没那么愿意互相关注,不点吧又怕别人觉得我清高,高傲,看不起人。

好在那时玩豆瓣的人还不多。现在我关注列表里的人,有100左右都是那时候确认下来的“朋友”型关注,关系够好还有联系的,两只手能数完。

后来豆瓣改版,单方面“关注”和“朋友”合并了,不再需要对方确认操作。

没改版之前,你关注我,我确认之后,互相关注,你再单方面取消对我的关注,我在我的关注列表里是能发现你取关了的,我也顺手取关你就行了。改版后,我再也没法通过我的关注列表来发现谁单方面取关了我,这事儿就大了。

我非常介意对方单方面取关而我还把他当“朋友”,有种都分手了还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耻辱感,而且你还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被分的手。这是对自尊的严重挑衅。不止是我介意豆瓣的这次改动,还有很多人,所以出现了很多“怎么才能知道互相关注的人里谁取关了我”这种求助帖,后来有技术达人写了一串代码,可以帮你查看谁是你好友列表里单方面取关的人。

微信很好地继承了这点:你如果不看他朋友圈,不给他发消息,不拉他进群,只看通讯录,根本发现不了他删除了你。好比你跟别人介绍说:他是我朋友。结果他回你一句:你是谁?

在网上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样的人不少,每次都生气那可生不完。所以这些产品为什么不通过代码手段解决呢?不是说洞察人性么。

市面上有一些写代码的人就做起了帮人清理微信好友的小生意。

我难免也会取关一些互相关注的人,当我发现他们的观点很蠢又缺乏品性修为之后。我会先拉黑再移除。我不想关注你你也不用关注我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全自己,也不恶心别人。

豆瓣别的改版,我都没什么情绪起伏,我起码比多数豆瓣用户都麻木些。9点上线下线,小豆上线,东西上线,音乐人上线,签名可修改,阿尔法城上线下线,我说变广播……在我眼里跟一棵树多了少了片叶子一样平常。

“我的产品,我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喜欢?你可以不用。”我还挺喜欢这种态度。所以我不骂豆瓣,不骂产品经理。我如果可以做自己的产品,要做一个没有数字的产品,看不到关注数字、粉丝数字,看不到阅读量、浏览量、收藏数、评论数,看不到多少人转发点赞,一切能表现虚荣和得意的数字,都没有。


👀

我一开始用豆瓣,跟书影音的关系不大。我上传的第一篇“影评”是在2009-09-16,《永久居留》这部电影下面。我同步了个人网站上的观后感。我写的日志都会优先在个人网站上发布留存。早期同步过网站的一些日志到豆瓣日记,后来觉得多余和重复,大部分都删掉了。

我看过的电影很多都没标记“看过”,之前很喜欢找同志题材的电影来看,就先在豆瓣搜索“同志”类标签,看有哪些电影,感觉还行的话,标记个“想看”,再一部一部找来看,把“想看”变成“看过”。后来,不喜欢下载电影了,在线视频因为不符合宣传部主流价值观,被各个平台删除了很多,就很少再标记电影了。

现在会在看完电影后,去豆瓣看看影评,看有没有被我忽略掉的电影细节,有没有错过什么暗线伏笔隐喻,虽然我觉得靠这种方式去弄清楚一部电影创作者的用心,挺别扭的,但我真没耐心再看一遍,或者说,带着破案的视角去看电影,远不如带着答案找印证要轻松自在。我把看电影当成一件放松享受不要太费脑的事,而不是回到学校去做阅读理解考究细节。不想当考据派。

我知道你喜欢我,那我能从你的眼神、你的话语中感受,印证你的心意。如果你不直说,让我自己去找证据,去猜你到底怎么想,猜你要说什么,爱不爱,那太累了。

有些人会根据豆瓣评分来决定要不要掏钱贡献电影票、收视率,我从来不会。给书影音打分不像高考文科阅卷一样,有统一的硬性打分标准。我也见过很多高分电影没那么精彩惊艳,也见过一些低分电影没那么糟糕。评分只能代表大众审美,甚至连审美都算不上,可能只有情绪表现,拥护的崇拜的反对的抵制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给出的星公正公平事出有因。

我标记的第一张听过的唱片,是“郑秀文 Show Mi 2007 演唱会”,当年看了上海场,心血来潮去标记了一下。没有发布过书评、笔记,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一年读不了一本书。希望以后可以多看看图书市场畅销排行榜之外有用的好书。


🤐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混过小组,只看不说。常去本少组。除了长得好看的,没发现多少有才华和魅力的,毕竟魅力这种事,拥有的人本就少,表现出来的更少。在发现小组里的话题都是无趣的废水之后,就很少刷小组了,我不喜欢版聊,何况精彩的贴子自然会被友邻转到首页。

印象深的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突然被主流媒体点名批评,说太负面太偏激,不符合核心价值观,引发大范围社会讨论,备受争议,之后小组被官方雪藏。少数群体的精神树洞被放置在聚光灯下,被置身事外的人指手画脚地点评。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一朵在阴暗角落里长大的花,生长环境如何,获取了怎样的营养,经历了怎样艰难的风霜雨雪,却非常自信地谴责这朵花如何背向阳光不知感恩。

似乎印证了那句: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不喜欢这句话。一个最直接的证据,赞同这句话的人,已经完成了真正的感同身受。无非在于你要的是50%的共鸣,还是百分百完全一样的感受。

不止这个小组成员遭受了这样的对待,很多社会事件当事人、少数群体,都在承受自大的个体自以为是的粗鲁的诋毁与谩骂,连客观评价都得不到。

对个体而言,路人甲乙丙没有价值的刺耳的声音,不必听进去。


👋🏻

移动互联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豆瓣从电脑转手机,出过很多APP,相当于豆瓣网每个细小的功能栏目,都单独了做一个独立的,读书、音乐、小组、电影、广播……除了豆瓣FM和豆瓣广播,其余我都没下载过。因为不习惯用手机听歌,豆瓣FM也很快卸载了,就留了广播,有了它,我不再需要用代码找出单方面取关我的人,APP上的关注列表里,互相关注的人是一种视觉,单方面关注的是另一种视觉。每年点开一次,清理下关注列表。

我觉得上豆瓣的正统姿势,还是用电脑(误),用手机是异端邪教(误)。我不看豆瓣按照算法给我推荐了哪些内容,很多豆瓣红人的名字我听都没听过。我更想看我关注的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发了什么广播,对什么感兴趣,发了哪些照片,有没有好看的自拍。

我喜欢的部分之一,就是看哪个红人又被扒了底。洗稿、抄袭、诈骗、精神控制、暴力、盗窃、性骚扰、卖假货、撒谎失信、造假、出轨……人们造就了红人巨像,日后又把他推倒粉碎,在他亲自交出的那些证据前。互联网应该拥有记忆,每个红人都不无辜。

我对豆瓣的感情并不比其他网站要深,都差不多,我对自己的网站更在乎些。自己的房子跟租来的在归属感上始终有区别。

有段时间在家工作,不那么忙,经常自己做饭,把菜拍好上传到豆瓣,单独建了个相册,现在还在,从最早一张到最新一张,能看出厨艺和拍照水平的进步。靠这个相册还收到了付费广告邀请的豆邮。我没接。也有拿产品抵广告费的豆邮。曾经也把豆邮当微信,跟同一个人聊了上千封,但始终没收到过传说中的约炮豆邮,算是用豆瓣这么多年的一个遗憾。


🧠

很多人有个刻板印象,文艺青年才玩豆瓣。我一直抵触这个说法。我不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我一点也不文艺。而且我见过很多玩豆瓣的,不仅不是文艺青年,还是傻逼青年。各种鸡汤学、成功学、情感专栏、流水账都不是文学,各种爆米花片、票房片、网络神曲、低制作都不是艺术,算兴趣爱好吧。很多人别说文艺,连文明、文化的边都没摸到。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豆瓣上接触了一些鲜活的人,有礼貌,有想法,思维正常不偏执。我把豆瓣跟别的社交软件区别开,豆瓣更像社区。社交软件上的人是纸片人,扁平、刻板,豆瓣上的就有了点厚度,是气球人。未必是人不一样,也可能同一个人既玩社交软件,又玩朋友圈和豆瓣,只是在不同的平台,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态度。

网络发展以前,大家的交流是面对面,茶余饭后聊几句,聊完就没了。互联网的便利让人以为自己接收到的资讯丰富又全面,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事情本来的面目,没有盲区与死角,而且互联网让闲聊的话留存了下来,不仅以后可以看到,还能给很多人看到,十个人里即使只有三个人点了赞,也能放大表达获得的虚荣感,似乎被很多人认同了,作为个体被看见的存在感大大提高。有了鼓励,就更喜欢发表意见,寻求更多话语权,寻求更大更广的赞同。吸引来的很多都是跟自己的思维方式类似的人,不具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人。爱输出意见的意见领袖,很多也是能力跟不上嘴的,他们心善,选择性复制别人的看法,但不具备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有一套,就是落不了地。

理智科学的表达是需要具备一定能力的,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会打几个字就行。可惜很多人并没有很好的能力,表达能力不够好,理解能力也不行,态度更糟。


🖕🏻

渐渐的,我刷豆瓣少了。以前每天都会打开豆瓣,后来变成三五天上一次,几周上一次,现在几个月不打开都没影响。大概是从不再过分关注别人的生活开始,从不再追求别人喜欢的那份虚荣开始。

我发现熟悉的人的动态也变少了,之前看上的豆瓣的温和、有点清高、与世无争的群体气质,少了。出现在首页的内容散发越来越重的戾气,变成了偏执症病院。不是不能有这样的声音,而是声音里理性越来越少,只剩情绪,不再包容别的不同声音,本质上跟自己反对的没了区别。

社交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个人的表达可以找到各种出口,不同平台打造不同的人设。在交友软件发好看的自拍,在朋友圈发日常生活,在微博关心时事八卦,用抖音表现有趣,而上豆瓣,表达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然,这群人不是豆瓣特有的产物,互联网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就以这种吵闹的面貌出现在视线里,安静的人很少被看到。

当外行人开始自信十足地对别人的专业发表高谈阔论,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爱掺和点评,开始隔空喷人,那不管他说什么内容,我都不想反对,不想关心。

豆瓣有个小组,叫“我们什么都知道一点儿”,很多人看起来什么都知道,但仅限于知道表面那一点毛,连皮都没摸到。

有个流行说法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豆瓣上的人似乎更为孤立。很多人给自己贴社恐的标签,一种时髦,在我眼里都是假社恐,可能只是懒,懒得线下社交,只是嫌累,只是不想花钱社交。真正的社恐,对网络社交的兴趣都不大,不跟人回贴对话、私信沟通,不想认识新的人,沟通会让他害怕与焦虑。很多人使用这个词给自己贴标签,本质上还是在社交,在寻找身份认同。

表面上看起来是孤岛,但孤岛并没有静止,它们在随波逐流,选择性地向着跟自己聊得来的别的岛靠近,形成岛群。为了保证安全,岛群与岛群之间隔开,越隔越远。岛群内部的连接越紧密,共鸣越强,对外部的排斥就越重。普世人性就是不断寻找同好与支持,而不是刻意追求反对,趋利避害是天性。你说写字楼里电脑旁摆咖啡的人跟工地里蹲着吃盒饭的人,共存一个物理空间,彼此会有深刻的思想交流吗?或许彼此之间已经被一堵思维、观念的厚墙硬生隔开。大家都在交流,向世界表达自己,却是各自平行交流,对外除了互骂,甚少交谈对话。

群内抱团取暖,群外水火不容。

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用来自嘲,表达无奈的人越多,这句话就越变质,有点馊味。被误解在某些时候是因为表达者口齿不清,逻辑混乱,表达者反而用这句话来推脱,撇清自身原因。

现在的表达环境,是鼓励大家宣泄情绪的,冷静克制的语言只是一阵微风,让水面泛起涟漪,而好恶分明的情绪才是大块的石头,能激起很大的水花,吸引眼球。一个例子,你平淡地描述你不喜欢香菜,跟你说“香菜不是人吃的东西”,前面的表达方式远不如后者引起的反响大。平静的表达少有人共振,也不会引起抵触,而表达的情绪越强烈,收到的对号入座的共鸣与驳斥也会成倍增加。你树立一个靶子,就会有人把你当成靶子,支持的人又一拥而上把反对的当靶子,形成一条流量链。

情绪激烈的文字,并不总是好的。它反映的未必是血性和勇气,也许仅是种表现技巧,为自己织一身名利的华衣。写几句点评就当了意见领袖,顶多算个情绪领袖。人们嘴上在说求同存异,实际在党同伐异。

我觉得很多人缺乏敬畏心,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敬畏,对表达的敬畏,对无知的敬畏。因为无畏,显得自大,不太尊重外部的一切。


很多东西的存在与成长,时机很重要。换一个时间出现,也许它活不下来,就是昙花一现。

豆瓣就像某个人生阶段发现的一个玩具,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也许它不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二十出头的人喜欢玩它,等过了三十,生活重心的变化,让它不再是理想的精神角落,变成情怀的保险箱,偶尔打开看看,有的故人有的东西都还在,熟悉的感觉也还在,当然也会出现一些陌生的事物,让你觉得是有一些不一样了。

以前那些二十多的人渐渐淡出,又来了新的一群群二十岁。没有人永远二十岁,但永远有人二十岁。一代人渐渐老去,也许豆瓣会一直因为新的二十岁的加入而保持年轻。

你知道,你已经好几年没有打开一件曾经朝夕相伴的东西,如果有一天听说它消失了,找不到了,亦会觉得惋惜,就像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也一同消失了。

爱若不能好好谈,至少可以好好做

事情要从百度净网行动说起。

前阵子登陆百度网盘,发现平台这个龟孙把我收藏的黄T文的性感肉照给净化掉了。我又没分享,我自己留着存档都不行吗。这哪是净网行动,简直是光盘行动。所以我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买个移动硬盘。

很早前就想买,又觉得使用频率不高,迟迟没舍得花钱,这下有了不得不买的理由,立刻下了单。

第二天收到硬盘,等0点钟声一响,我还立刻买了龟孙网盘的超级会员。要下载的资料太多了,几百个G,用龟速,得下到何年何月,干脆狠心买个火箭套餐。

下载了一天,把云上资料都保存到了地上,开始一点一点整理。我有清洁癖,能扔的东西不留着,能删的东西不存着,尤其是不喜欢的。

我自己的照片,有三百五十多张,十几年的时间。我个人觉得不多,有的同性恋一年拍的照片都不止这个数。不穿衣服的照片不到零头,都健在,没被删。不知道为啥黄T文的会被删,而且露正面的幸存,光屁屁的没了,奇怪。还好我成功抢救回来了,不然我也不好意思再去找他要。

黄T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炮友,异地,瘦瘦小小,有点老实呆呆的可爱。除了他,我还保存有别的几人的照片,名单不长:T武,L邕、L君、基N、天Y、M伟强。十几年下来认识的心动男孩们。都好看,都喜欢。实名制表示喜欢,可以无限次睡那种喜欢。有的睡过,有的没有,有的纯肖像照,有的含小黄图。

刚接触网络那几年,我有存图的习惯,看到好看的男孩照片会保存在电脑里。后来觉得这种行为实在太没有品位了,你存这么多照片人家认识你吗?能睡到才是真本事,存照片不如存号码,存照片搞得跟追星似的,太卑微了。后来就不干这种无意义的事了,除了真的睡过,或者比较熟的,会存一下。

在这些文件夹之外,还发现了一些零散的局部身体照。有的还能想起主人是谁,有的完全认不出。当然了,这些都是没睡过的。啊,竟然有这么多美好的肉体没能触碰,这么多交流没能深入,这么多心愿没能实现,遗憾太多了。都删掉,遗憾也就一起删没了。

除各种工作剧照、PPT、Excel、Word资料外,数量最多、占地最大的,就是钙片。我都好奇我怎么会有这么多钙片,因为我眼光挺挑的,一定要长得好看,不然不如不看,twitter上那些只有肉没有头的激情片,不太欣赏,没有头的激情片能叫激情片吗?那是恐怖片。光身材好可不行,我不爱吃虾。大概是借我账号的热心网友看我空间实在太大,顺手保存了让我的空间显得充实一点,别太冷清。

那些以影片格式保存的,都没能幸免,被百度净化了。只剩下以压缩包形式保存的文件。

我之前认识一个朋友,是钙片爱好者,收藏了有大概上百张光盘,全是他呕心沥血下载的资源,刻成盘,还按照地域、肤色、人数、癖好进行分门别类,跟图书馆似的。我虽然没有荣幸亲眼目睹他的所有家藏,睹过一二,那时候已经深深折服了。别说每一部都看,光是打标签整理清楚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我对欧美人兴趣不大,脸盲,总觉得他们大多数长相差不多,分不清谁是谁,还是喜欢中餐。可惜日产钙片很少有拍得美的,总把性行为拍得像强迫和惩罚,没有爱意和快活在里面。而且拍钙片长相称得上好看的,就那么些,不超过20个,沖修斗、中田翔矢、宏哉、优弥、东山隆起,有一阵还喜欢过真田悠斗、榊隆一、滝沢ダグラス,还有几位美人是真的好看,但不知道叫什么。也可能是我看的钙片太少。

整理硬盘资料真的是一个体力活儿,别小看。几百部一个个审下来,不是光鼠标动动的事儿,还有鸡动,动不动就充血,不动几下不够意思,一动就费纸。

还好几百部钙片能看入眼的最后就几十部,光把这几十部挑出来,就花了我两天时间。这两天总计泄露了八次天机。没想到我这个年纪还能有这个次数和质量,最后一次的浓度跟第一次差不多。

一个人健身到底是赶不上两个人运动的运动量,不累,就是不够尽性。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钙片了,也很久很久没有边看片边自食其立了。人生就这么短,我还能硬气多久,爱不能让我好好谈的话,起码要让我好好做。我还挺遗憾我年轻时候性实践太少,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好光阴。所幸我聪明,悟性高,很多技巧不学都会。

想吃啥就吃,想买啥就买,想去哪就去,爱做就做,想恋爱的话,那就好好想吧。

交友进化

✍️

在网络普及之前,交友不靠打字,靠写字。用笔交友简称笔友。

娱乐杂志开设了交友板块,有的在每一页的页脚,有的专门用几页纸开专栏,有的放在封二封三。有些报纸也跟风,把中缝拿来供读者交友。

想交友的人用几句话描述个人情况、爱好,留下通信地址,让感兴趣的人写信给他。有的人还会在最后附上“来信必复”。这几个字就像“长得好看”一样,我对敢写它的人,有天然的好感。但我还是很怀疑,他们敢说,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反正做不到也没人能追究曝光。

我从来没给谁写过信。那些信息里,没有让我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吸引我、让我渴望认识的东西。


☎️

网络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我家没电脑,没宽带,只能去网吧上网。网上有聊天室有论坛,本地聊天室很火,能很快地约人见面。但我在的县城太小了,没有本地聊天室,遇不到基友,只能找到离得老远的,北京、上海、河北、四川。

在里面认识了感兴趣的人之后,交换QQ号。下了网,打打长途电话。买那种价格比较便宜的IP卡。

高考前有段时间打电话很频繁。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哪有那么多话好讲,生活是枯燥单调的,没有新鲜事。记不得讲了些啥,印象最深的是有个男生要我唱《安静》给他听。

那时候还不知道长途电话除了扣IP卡里面的钱之外,还会收一笔本地通话费。月账单出来的时候,比平时多了五十多块。因为我借住在亲戚家,亲戚提了一嘴,也没怎么说我,但我还是识趣地再也不打了。

我见过的第一个活生生的网友是隔壁省的。长得像任泉,就是那个要听《安静》的男孩。见面那天我刚打完吊针,还下着雨,冲淡了夏天的高温。两个人撑一把伞,雨打湿了肩照样兴致盎然。


✉️

念大学的时候依然买不起电脑,宿舍还是拨号上网。反正有的是时间,不去网吧就写信联系吧。前后跟大概不超过10个同志写过信。

你有没有听过那句“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不是要批判这句话。这句原文的上下文语境我不了解,也不想去查资料,我想说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把这句话当成一种理想情怀,缅怀旧时代的爱情,批判现世的浮躁,向往拥有这种过去的感情。很多鸡汤文也爱引用这句来炮制爆款文。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很不浪漫。现在也可以写信,也可以异地恋一年不见几次,只要你想,可以选择用复古的方式,实践你对一个人矢志不渝的感情。但是把这句话当成真理,哀叹新时代的人,或许做不到一生只爱一个人,做不到就怪交通太发达,怪科技太高新,把根源推给时代,埋怨生不逢时,我觉得还是家里太穷,缺镜子。

我敬佩那些在旧时代选择了始终坚持的人,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坚持,但值得被歌颂的(假如真的要歌颂“一生只爱一个人”这件事的话),并非时代,而是他们的坚持。这在任何一个时代,不管新时代还是旧时代,都很珍贵。换句话说,如果一生只爱一个人,原因只是因为车马太慢书信太远,只是因为旧时代通讯、交通不发达,未必是爱,更可能是无奈。怎么不见旧时代人人都忠贞不二。

把无奈甚至苦难的生活刻意美化,是我眼里的矫情。

文学是文学,文学只适合对某一具体事件附上情绪化的感性表达,不适合用来归纳总结社会现象,因为它不是理性描述。它像滤镜,并不能反映真实。是不是这种滤镜用多了,连什么是真实都分不清了。

后来见过面的笔友,有三个,现在还保持联系的,没有。我存着那些来往的信,每一封都留着,虽然我给他们回信后,再也没拆开读过。就当是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

等网络普及之后,我就没写过信了。论坛和聊天室也很少去。博客开始兴起,每个人看起来就像拥有了一座自己的灵魂岛屿,既公开又私密,人们写自己想写的字,发好看的图,放喜欢的背景音乐,还可以网络串门,观察别人展露出来的生活找找共鸣。

有个网友的故事我印象很深。认识几年后,我突然收到一封他的电子邮件。他大致说了下他的生活近况。他是一个深柜,交男朋友了。男朋友是他一个大学同学。有一天,他的同学突然找到他,聊日常生活。他同学失业了,当下的生活不是很满意,开玩笑说要不我去找你吧。他没多想,一口答应。他同学来了之后,两个人睡一张床,谁也没有明确地说出“在一起”的话,但事实上在一起了。笔友对自己的同志身份认知没有障碍,他确定他的同学之前是直男,但现在对两个男人之间的性行为没有排斥。

网友当时不让我写博客上,怕被熟人看到。现在写出来也没关系了,十几年过去了,网友都不一定能看到这段呢,更不用说有熟人。

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一个人消失其实也不难,毕竟大家都只是生活在彼此的网络里,只是一串符号,一段代码,一截数字,没有地址没有手机号,邮箱作废,账号注销,说找不到就找不到。


📱

交友软件刚出来的时候,我申请了两个号。一个号放自己的照片,另一个号放网上找来的一套好看男人的照片。给假号发信息的人非常多,非常非常多。我当然不会回复,甚至有些不会点开看。有一个网友用气急败坏的口气说,一看就知道你用的假照片,这样能交到什么朋友?有意思吗?

我用假号又不是为了交朋友。我只想知道,我用真号发出去的招呼,那些已读、不读也不回的人,有多少在假号那里如饥似渴求认识,甚至当一条舔狗。

当你知道你想认识的人,不是对谁都爱答不理,只是对你高冷、对你被动的时候,就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他不回复没错,长得好看自然会收到很多招呼甚至骚扰,每条都回太不现实。他对别人热情也没错,他有权讨好任何他喜欢的人。我当然更没错,大家都没错,只是不适合。

经过了这样一段实践,我后来对已读不回的人,一方面表示理解,另一方面自动屏蔽,剔除视线之外。

所以我觉得陌生人社交软件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不感兴趣的人,可以设置不再出现,另一个就是已读不回的人,可以无限制拉黑屏蔽。井水不犯河水,你不用出现在我眼前,我也不招惹你碍你眼,彼此看不到多好。这两点做不到的,都不是好软件。

能用科技解决的事情,我不会怪罪于人性,所以我不怪人家不回复。我也希望很多人可以把黑名单用起来。对方已读不回,可以大方拉黑,发现自己被拉黑也不用生气,对方只是主动选择了消失在你视野,反正你对他没兴趣。

不同的社交软件用户间,是存在鄙视链的。现实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会在所有地方给自己找优越感,到处找梯子往上爬,迫不及待要享受高人一等的感觉。


👬

我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很计较在一段刚起步的关系里是否平等。我怎么对陌生人,也希望陌生人可以如此对我,就算要讨好,也只讨好喜欢我的人。如果我感觉到我在热脸贴冷屁股,就没心思再继续了,会马上按下暂停键,收回所有的热情。我会相信一见钟情、几见钟情,但要我相信舔狗舔出爱情,我是会打很多个问号的。

同性恋的心都是海绵体做的,越舔越硬,我深以为然。

所以我不太会单方面关注网络陌生人。如果对方不是跟我有生活交集,对我也有好感,能说上几句话的人,不管他长得再好看,对我来说也只是橱窗里的模特。我没有收集的癖好,对别人的生活也不好奇,对他去了哪些地方、吃了什么、跟谁见了面,不感兴趣。有的人光看看这些就会过瘾,我不会,我没有眼球高潮这种快感。你留言问他私信问他那家店好不好吃,那里好不好玩,他把这些都定义为性骚扰,正眼都不瞧一下,多尴尬。

喜欢一朵花,不必要摘下带回家,因为它会枯萎。可是不摘它就不谢了吗?人如果是花,一定会有别的人摘到他。你不舍得摘,其实是够不着摘不下。

长得好看的跟我打招呼,我都会先怀疑是不是骗子。骗色可以,骗钱不行。失色很开心,丢财会伤心。虽然我都没有。

本质上我不喜欢闲聊,连续聊超过10句就想停止打字,有时候还会产生“已经回复过”的错觉,其实只是脑子里回过现实里没有。我不玩游戏,基本上就没了社交话题,很难破冰。友好礼貌的陌生人发过来的招呼和话题,我会每条回复,但是最好不要加微信。在别的软件上我有理由不去打开看,晚点再回,加了微信就感觉需要随时秒回。其他软件上,你跟我有一搭没一搭聊个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我完全可以陪聊到底。

我真没有那么多时间专职聊天,做不到秒回,白天要搬砖挣血汗钱的。我不上班,等我老了,哪有钱买年轻的时间和身体?你让我白嫖或者给我打钱的话,我倒是可以秒回。

现在很多人的关联,在刚认识的当天,撩得热火朝天,加完微信,第二天就再也没话讲了。

这就是跟一夜情并称的,一夜撩。


⚠️

其实还有更早的公园、渔场、浴室的交友方式。我没参与过,不提了。

最后说一条可能有用的信息。

很多人吐槽过在个人简介里给自己贴了“well-educated”“straight acting”“easy going”这些标签的人,究竟是不是优越感爆棚、大男子主义的类型,自己去接触,或者一刀切回避。这不是大问题,可能相对更值得注意的是,是这类:头像很好看,没别的照片,聊了三五句就说不常上软件,要你加QQ加微信的人,一定是骗子,让你投资博彩,专门骗钱那种。

还有,个人简介里带了“走”“6(不管几个,隐晦的1234578也算)”“云朵☁️、雪花❄️、奔跑🏃(emoji表情)”“z💤”“hi(HighFun)”“CF(Chemical fun、chem sex)”“嗨”之类关键词的,大概率会使用药物。在此提个醒,要不要保持距离,自己心里要有数,很多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229

说到四年一遇的2月29,我认识一个出生在这天的人。

他在论坛里发了征友帖。当时我觉得他很好看,想追他,加了QQ号开始撩。他跟我说有好几个人在追他,他对其中一个挺有好感,但不知道该不该选那个,因为别的也都对他很好的样子。

我就想,行吧,我就不用力抢了,佛系,看看再说。

过了一阵,他跟我说,和那个人好上了。那人会说很多哄人的话,很好听,每天都关心他饿不饿吃了没、困不困睡没睡,早安晚安一个不落,对方连续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就感动到不行。“他对我太好了”。糖衣炮弹很管用,弹无虚发百发百中,229吃这套。

我有个QQ群,把229也加了进去,大家就做普通网友,没事聊聊天。

没多久,他说分手了。原因就是对方床前床后不一样了。群里有姐们儿直言不讳,说229太单纯了,太好骗,稍微几句甜言蜜语、空头承诺就当成生死相依,恨不得立刻托付终身,有点蠢,还是经历得太少,没遇过几个渣男。等被生活操够了,才能分得清,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是真暖还是真渣。

这种坑,没人能帮229避开。不挨打不长记性,挨了打也未必记得住。

我当时没了要跟他好的意思,觉得不合适,他像风筝,我稍微松一点,就跟风走了,收不回来。但我们的一个天津的共同好友很热心,知道我曾经有那个意思,就大言不惭地说帮我追,当助攻,保证追到手。

我说不需要,用不着,不用你管,这都哪跟哪啊!这不是人际关系的大忌吗?帮人追最后横刀夺爱的剧情可没少见过。

我没把这事放心上,我觉得太幼稚了,对方估计也就随口一说。

结果剧情还真就按照电视里的那样发展了。他在群里加了229,开始私聊,具体聊了些啥我也不知道。后来姐们儿跟我说,那个谁来杭州了知道不?

我说不知道,好久没联系,他不是退群了吗?

姐们儿又说,你知道他来干嘛不?他专门来找229,他俩好上了,网恋好久要奔现了。

我:哈?

原来退群是因为这事儿啊。我就说天津er之前每天都冒泡,聊天积极分子,闲话超多,怎么突然莫名其妙就退了。我倒不气,我对229已经完全没有恋爱的想法了,顶多可以睡一睡。我就好奇一点,他靠什么俘获了229的芳心,依旧是蜜语甜言?这,不至于吧?

没想到意料之中的剧情,有了意料之外的发展。229和退群的见了后,直接黄了。原因不明。

黄了之后,有次我食物中毒,在家休息没去上班。姐们儿跟229说了,229很好心地跑我家来照顾我,说是要监督我,陪我去打吊针。因为姐们儿知道我有不爱打针吃药的习惯,就算买了药也不会用,全靠自愈,跟那个叉叉功似的。我不是讳疾忌医,只是知道自己的身体咋样。

229是毛遂自荐要来的。

来就来吧,我也犯不着打笑脸人,往头上浇冷水赶人家走。229带我去社区医务室,把剩下的药输完,又把我带回家,前后几天,当成一件大事来办,搞得我病重得无法自理似的。我可真倒霉,我已经把吃下去的都吐干净了,早全面康复生龙活虎了,还得为了229的关心,牺牲一下,根本犯不着白挨这几针呐。

姐们儿后来跟我说,229当时觉得我人挺好的,有点后知后觉,想跟我在一起的意思。“你那两天要是留他在你家过夜,估计他就跟你好了。”

我:哈?还是别了吧。

229后来喜欢上了千里之外的人,网上聊得热情四溢。买了机票飞过去,发现对方原来还是有夫之夫。那个人还把他带回了家。229不甘心就这样把心上人拱手让人,决定等。“原配”估计也觉得有个情敌斗来斗去挺好玩的,反正生活也无聊,于是也没大方成全229,接受了229的挑战。

想起来了,229跨越千山万水去的地方,就是我现在所在的深圳,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个以深圳速度自傲的地方。229等到那个男人和旧爱分了手,和他这个新欢在一起,就留在了这里,一直在一起。这么久了,真好啊。本以为会踩的那些坑,会栽的那些跟头,229都完美地躲过了。

我的有个QQ密码里面包含了229的姓名出生日期,但跟感情没关系,纯图方便,设置这个密码,别人猜不到,破解不了罢了。

19岁奇遇记

下面这些往事,两年前写过一个较长的篇幅,跟我喜欢的小朋友的一段青春经历放在了同一篇。其实我和他的经历没有交集,不像电影一样,在快要结局的时候产生命运的某种关联,我们的经历各自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情节有点雷同。

我不知道别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被喜欢的人骗过、伤过,不管同性异性。谈恋爱需要的带眼识人的技能,一开始并没有人能教给我们。谁会天生识别渣男渣女?我算得上在情感价值观上早熟的人,无师自通,突然成熟的那种,但我当时也没能分清,或者说我心里像揣着照妖镜一样明白事理,明白对方的为人,但一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拖着,没有果断撇清离开。

我比较幸运的是,我没有因为拖延而日益沉沦,没有麻痹甚至欺骗自己,知道真相也没有严重的被伤害的感觉,没有因此留下后遗症。换做别的人经历一遍,可能会有。

两年前的篇幅再看一遍,觉得写得很仓促,像一辆旧车在公路上飞跑,碰到一个个小坡腾空跳出去,跳跳棋似的。篇幅里的场景倒是异常清晰,回忆就像一张摊开的纸巾,文字像水一样滴上去,马上就被吸收了晕染开。未来科技要是能直接读取大脑活动,并把脑中的场景实时外放成百分百还原的视频该多好。

网恋

高山是他的网名,上海人。在网上聊天室认识的。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PC聊天室时代,他们一出生就坐上了更方便快捷的智能手机移动App。

高山说他30岁。

他经常在晚上往我家打电话,有段时间是每天打。我家又穷又小,公租房,网络和电脑还没有普及进入普通家庭,上网得去网吧。座机放在爸妈卧室。我接电话,爸妈就在旁边看电视,能听到我说什么。反正那时候高考已经结束了,我总是接电话,父母也没说什么。接电话不花钱,要换成我往外打电话,还是长途电话,那父母就会反对了。

他有一次隔了几天没给我打电话,之后问我为什么不主动给他打。我忘记当时怎么回答他的,我猜应该是说我父母不让我打。

他偶尔会在电话里讲一些很露骨的调情话,我不知道怎么往下接,只能尴尬地笑,但他一点也不会扫兴,像答录机一样自动往下播放。

我有次在电话里问他属相是什么,他磕磕巴巴,没立刻答上来,我就知道他之前报的年龄是假的。

这个主意是我妈在旁边出的。

大概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保持理性的习惯。跟陌生人沟通,对方说的一些话,我不全信也不质疑,对方说什么都可以,嘴长你脸上,随你说,我听归听,不较真,反正都不是很重要的信息,比如年龄、学校、专业、籍贯、职业、家庭等,跟我的利害关系不大,或者说没有。我总不可能在聊天过程中一直追着对方问“真的吗”。实际上我不爱主动问这些,并不关心他到底几岁,哪里人,什么学校和专业,在哪里上班收入几何,这些只是替代性的热身话题,没话聊的时候撑撑场面。跟朋友聊天分享近期遇到的人,问起情况,我也会在转述的信息前偶尔加上“他说”——他说他26,他说单身,他说他很有钱。

这样会给别人一种距离感,但刚好跟我的性格比较匹配,我本来也不擅长假装满腔热忱。我时常不知道跟别人聊天聊什么话题,别人说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接下去。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跟有意思的人聊天,但在我眼里,很多人脑子里的东西,说出来的话,根本配不上别人的有趣。

等待

我当时在心里是把高山当男友的。

他提议我们交换照片,我寄了一张给他,走邮局写信的方式。他食言了,没给我寄,说很快就要见面,到时候就看到了。

我去杭州念大学,他主动提出要从上海来杭州接我。我说我父母也跟着来,他说正好带我父母逛逛。那年我们一家都没有手机,他有,让我下火车后给他打电话。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网友,但是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网恋奔现,充满了未知,内心多少有些紧张。想着要是他放鸽子怎么办,怎么跟父母说。

在坐了近4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后,我在小摊上给他打了电话,告诉他我穿什么。8月的杭州还是很热,火车站吹着一阵阵像空调外机吹出来的风。接头的过程还算顺利,没花几分钟就接上了。他说眼角有点伤,所以戴了一副很大的墨镜。

他在杭州陪了我们一家几天。他待人接物客客气气,办事也周到。父母对他印象很好,把他当我关系很好的网友,怕我一个人在离家一千多公里的陌生城市不习惯,受欺负,就拜托他今后多照顾我。他拍着胸直说没问题包在他身上。

他给我们一家拍了很多照片。父母很开心。我会想了一下,在这之前,我们一家没有拍过合照,这几乎是我们的第一张全家福,在西湖边。他把照片洗出来,还特意多洗了一张他跟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拿给我,让我带回家。全家福的照片被父亲塑封之后放在写字台上,压在玻璃下。而那张四人合照也不知道后来扔哪里去了。

开学之后就是军训。我不想军训。他教了我一个装病的法子,把香烟的一根烟丝,塞眼睛里,马上就能伪装成红眼病。我拿到病假条和教官的许可后,跟他说要去上海他家躲一躲。

说走就走。天快黑了,去上海的火车票没了,大巴票没了,我在火车东站徘徊,不肯回校也去不了上海。站前广场当年没多少灯,跟破败的郊区没什么两样。我揣着不多的现金,在报刊亭打电话,掏兜的时候还掉了几十块零钱。

后来遇到一辆要回上海的出租,跟陌生人拼车,一人一百。高山嘱咐我跟司机说好在哪里下车,我没记住,下错了地方。晚上十一点多,我在小店里给他打完电话,蹲在路边等他来接。

这是我印象里最深的一幕之一。第一次到上海,传说中的大城市上海,当时的心情像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屁孩。没有慌张,没有兴奋,麻木地看着冷清的街道和远处高楼的灯光。等啊等,一点也不着急,没想过他要是不来接怎么办,也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我在路边看高楼看灯光看偶尔的路人,看到了时间一条条流过,五彩斑斓,渐渐有了轻松愉悦的感觉,已经意识不到自己在等人这回事。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对生活、对某种程度的自由有了真切的感受。以前在学校和家里,都不觉得是我在生活,更像是一具被捆绑起来的木偶,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行为和困境。

那个夜晚,上海街头的空气是轻飘飘的。

那大概是到目前为止,我最冷静、平淡但是又色彩浓烈的一次等待。生活让我等,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给我我等待的人和事,这是常识,是等到失望之后才会承认的常识。我后来也再没等到过我想要的人和关系。这不是说我没有得到过,我的意思是,需要我等的人,后来没回来过,去了别的地方。有的人,不需要你等。有的人,你永远不必等。

但除了等,我做不了别的。我可以使点劲去争取,之后也还是只能等。等一条已读信息的回复,等一个亲口证实的解释,都不如等一辆车,等一场雨。

大概等了一个小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一辆出租车停在街对面,高山伸手招呼我上去。车厢里有股酒气。车后座躺着一个打呼的人,喝醉了。我坐在高山腿上,一米八的个儿,挤在副驾座。我不知道后座呼呼大睡的醉汉是谁,怎么回事,也不敢问。我记得车又开了很久,才到了他家。

后来再有等人的时刻,那个晚上那种轻松的感觉,再没出现过。等待变成多少带有焦躁的事情,时间越长越不耐烦,不管有多想见那个人,他迟迟不来就还是会念一句“怎么还不来”。

秘密

小心翼翼地跟在高山后面,进了有点年头的居民楼,经过长长的逼仄的楼道。楼道旁边住户的厨房窗户都用报纸糊了一层,把窗内窗外隔开,偶有一块枯黄撕破的地方露出屋里的景象。

高山卧室的床上还躺着一个人。这是我没想到的。我要是提前知道,我肯定还是会来,因为逃避军训是我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我没别的地方可以去。

床上的人醒了,高山介绍了一下,说是他的远房外甥,我成了高山口中朋友家的孩子。床上的人坐起身打了招呼,高山让他先睡。

我洗完澡,高山躺中间,我仰面躺在高山的右手边。两米宽的床,睡三个人倒也不打挤。我没有立刻睡着,大脑还很兴奋又新奇。过了黑暗里的几分钟,我清晰地听见最左边的人翻了个身,把手和腿顺势一搭,搭在了高山身上。高山没动静。

这不是我该做的?他外甥竟然做了?那我——就算了吧。现在想想,可能是在宣誓主权。

我好歹在高山家里住下了。他让我当模特,在家里不同地方拍了好些照片。都是很正常的生活照,没有不雅照。他好像很喜欢拍照玩相机。但是风格吧,又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带观点、想法的个人风格,也不讲究光线和构图,人往背景前一站,看镜头,咔咔按一下就完事儿。

高山冒充我在上海的亲戚,跟辅导员回了个电话,表示我离校没危险,家长同意,并正式请假。

第三天的时候,家里人全出门吃饭。吃完饭,高山让其他人去办事,单独带我走回家。然后我们就在那张三个人一起睡的床上亲热。

房间的桌上,有一个黑皮笔记本。我本来想随手翻开看看,又觉得不好意思。高山看我想看,正经地跟我说不许翻。不说还好,这样一说我就不干了,还偏要翻开看。他嘴上说不许,也并没有把本子拿走锁起来,还是放在桌上。我翻开之后,脸瞬间就红了。上面没写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歪七扭八随意写着很多城市名和网名,汉字下面是一串数字。同性恋一说就懂的数字:19/178/65/0。这串通用档案码下面是电话号码。满满的半本,全是这些。

我一秒就看懂了。我在里面应该也有一块位置。这渔网撒得又密又广,把整个大中华都盖进去了。

我只是他鱼塘里的一只鱼。

我想他不是喜欢拍照,他可能在偷偷做一本他的鱼册,就像猎人喜欢把猎物的器官挂在墙上当装饰品一样,高山有他自己展示战绩的方式。

酒店

军训结束,我回了学校。过了几周,高山要来杭州看我,还带了他一个朋友。

我没有问我俩是什么关系。我想既然还来看我,那就应该还是情侣关系,吧?

有天晚上,我们仨去西湖边散步。那个年代,湖边有个公园,是同志圈内口口相传的聚集点。

不知道高山怎么做的,一支烟功夫不到,他就跟一个穿蓝白条纹T恤衫,看起来老实巴交,年纪比我大一点的小伙搭上了话。我对他的穿着记得很清楚,长相倒忘干净了。没听清他们说了什么,高山带着他跟我们一块往酒店走。

到了酒店楼下,高山的朋友要和我去附近走走,问我干不干。高山看我犹豫不决,说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他朋友在旁边一个劲催我去吧去吧,就附近走走。我有点不好意思拒绝,他朋友就拉着我往旁边走了。

你说如果是高山指使他朋友刻意把我支开,方便跟陌生人发生关系的话,他也没必要让我自己选去不去啊?直接让我跟他朋友走不就得了。或者这套组合拳就是他俩多年形成的默契?一红一白,他朋友主动掩护,他顺水推舟。

接下来的剧情走向我有点不懂了。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了一会儿,他朋友说喜欢我,让我别跟高山好了,改跟他。我说不。他说一会儿别的话题再兜回来重复说要我跟他好,我都说不。我当时不觉得尴尬,也不想逃,跟他乱聊一通。最后还是我说回去吧。他让我回去不要跟高山说。

回到酒店房间,没开灯,借着电视的光,看到高山和小伙子躺在一床被窝里看电视。我有点愣了,这又是哪出啊?谁才是你男朋友,你跟他睡一张床什么意思?我睡哪?不过我表面上没发作,表现得跟没事人一样。

房间还剩另一张床,我不想跟高山朋友睡一个被窝,高山朋友想得挺周全,他把床垫移到靠窗的地上,让我将就睡,他睡床板。

高山全程一言不发。

那一夜我还是睡得好好的,尽管心里有气堵着,但我似乎之前就接受了高山不是善茬这个事实,对老江湖还讲什么深情不移矢志不渝?我不闹,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明显的笑话。

第二天午饭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在小饭馆里当着另外三人,赌气不吃饭,一直扭头盯着饭馆里半空的电视看。电视演了什么不记得了,根本没看进去,只是在赌气,一口也不吃,一眼也不看你。

高山事后跟我说,他看那个小伙可怜,晚上没地方住,才带他回了酒店,根本没事发生。反而数落我不懂事,瞎吃醋,没给他好脸色和好面子。他还说之所以让小伙跟他睡一张床,就是怕他朋友对小伙动手动脚欺负他,小伙是老实直男。

我没反驳。我除了表现出相信他的样子,也没有别的立场或者身份,来对这件事,这个解释,做出科学合理的反应。

我反而在疑惑,不应该啊,在他眼里,我很聪明的,有这么好骗?他觉得这种解释真的有人会信?

重现

那年的春节来得要比往年的春节更早一些。回家的火车票很不好买,我就说先去上海过几天。

他的外甥还在他家。我虽然有所怀疑,但也没太当回事。

有天吃过晚饭,高山的妈妈回了自己的房间,其余人坐在客厅打坐发呆。高山闲得无聊,把电话拿到餐桌上,从卧室拿来那个装满鱼的黑皮笔记本,翻开,拨出了一个号码。

这场景如此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熟悉是因为几个月前刚认识的时候,料想他就是这样打给我。那些他曾经在电话里对我说过的话,现在又原封不动说给别人听,前后顺序,遣词造句,一模一样,我差点以为是在播录好的录音带。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电话那头的我穿越到了这里。那些话不知道重复了几十几百遍,说给了几十几百人,他才会在屋里所有人面前,脸不红心不跳地倒背如流,不管对方如何回答,他已经有了固定的一套流程。

屋子里旁听的每个人都见惯不怪,无动于衷。

除了我。我脸上一阵阵臊得慌。我不知道屋里其他人是否知道我曾经也在电话那头,他们心里怎么看我,我有点羞愤。他可能同一时期打了很多个电话,然后我是最轻易就咬住钩的那条鱼。

我明确地知道他是不可靠的恋人,也承认并接受了这个事实,但这样的剧情发展,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实冷静一想,谈恋爱泡对象不就是把对前一任说过的话,再重复说一次给新的人听吗?谈恋爱泡对象不就是把对前一任做过的事,再换个新的人重复做一次吗?

过了那一夜,我也就不把这事放心上了。

• 转折

临近春节,高山在家里设宴,招待他的一个老战友。下午,高山带着其他人出门办事采购,家里除了房间里的高山妈妈,就剩下我和他的战友。

战友的个性感觉温柔儒雅,跟我东拉西扯地聊,聊他在部队的生活,聊明星的八卦,聊他的生活见闻。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他问我知不知道某某是同志。我说不是吧,他是正常人。然后他马上打断我,说同志也是正常人啊。我尴尬了一下,大意了大意了,我那时果然还不够敏感不够政治敏锐。

聊着聊着,他问我喜不喜欢他。他说,他见我的第一眼就喜欢我了:

“跟我好吧。只要你答应跟我在一起,别的我可以什么都放弃。”

怎么说呢,听到这种话,心里没有暗爽是不可能的,他长得比高山还好看呢,又刚又柔,我就吃温文尔雅这一套。但是我更多的感觉是尴尬和窘迫,感觉自己在偷情。

为了掩饰自己的慌乱,我下意识用难以置信的口气反问他“真的吗”。他连连说他可以发誓。他拉起我的手,把我从客厅拉进卧室,高山的卧室,眼睛盯着我的眼睛,很认真地说他喜欢我,很喜欢,然后就突然吻了上来。我当时没有立刻避开,回亲了一下才躲开。

我觉得这样不太好,虽然高山并不把我当对象,实质上我们也不再是情侣关系,我还是觉得不太好。我忘记是怎么走出卧室的了,我出了大门,站在走廊上。他跟过来,跟我并肩站着,什么话也没有说,温柔地摸了摸我的头。

如果他当时靠过来抱住我,甚至再亲我,我或许都不会拒绝。

不用说话的待着,挺好的。

那段时间就像被抽取了真空一样,在我记忆里凝固了,具体有多少分钟,数不清了。

当天晚上,战友拉着我坐他旁边。他和高山都喝了很多酒,喝到走不动。高山把客厅沙发床收拾出来,让喝醉的他躺好,又让我在旁边照顾他。

饭局过后,大家都散了。高山进了卧室,屋子里安静下来。战友睡完一觉醒了,凑到我耳边说,他其实没喝醉,是装醉,故意留下来要我陪他。

我问他喝不喝水,爬起来给他倒水喝,看到高山的卧室亮着灯,虚掩着门,门里,他外甥一丝不挂背对着门,坐在高山身上做爱。我突然不舒服,转身躲进卫生间干呕了几下。

从我来上海的第一个晚上,我一直在怀疑他们的关系。此刻只是被不容置疑地证实了。我对自己的第六感很自信,我怀疑的从来都是真的。

镇定下来后,我顺带给自己倒了杯水,然后任由战友抱在怀里睡了一夜。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终于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来了。

结尾

我走之后,高山也再没邀请我去他家。我和他完成了一种默契,不了了之的默契。

我和高山从一开始也没有明确说过“我们恋爱吧”“做我男朋友”这种话,同样,也没说过“分手”这种结束的话。那关系是什么呢,什么时候变的呢?

后来,父母偶尔还会问起高山。我都说还在联系,还好。是联系过那么几次,他看到我在线找我说话,开视频给我看。每次视频里,他旁边的人都不一样,唯一的共同点是年轻,有的还染了黄头发。我记得最后一次聊天,他跟我说他妈妈去世了。

我不知道对他来说算不算是一个重担放下了,我记得当年为了安慰他妈妈,他有在跟一个女护士维持着表面的交往形式。他也从不避讳在她面前给黑色笔记本上的那些号码打电话,讲荤笑话,就像家里茶余饭后的一个娱乐助兴节目一样自然。

我曾经觉得,在有限的生命里,或许会遇到一个欣赏我的另一半,一起生活十几二十年,提起我,他的眼神,还能像十几年前时一样温柔而荡漾,连时间在我脸上打磨的印记也无损那份温柔。倘若在最好的年华都没能遇到,那往后也很难遇到那样的眼神了。

我十年前设想过,按照自己的年龄,写下当年发生的大事,比如我的16岁、19岁、20岁、22岁,事实上我也写了很多段开头,之后常常写不下去,莫名提不起往下写的兴致。回忆对我来说完全不是难题,我没有不愿回想的过去,在情感经历里没有,我只是单纯觉得这些过往稍显无聊,没有新意,不值一提,写下来有什么意义呢。比如19岁遇到的这个人,对方是好是坏不是重点,重点是不想袒露自己犯过蠢,有过一段跟爱情根本不沾边的所谓“情感”经历。即使在经历的过程中,我对他的为人、他的态度,一切的一切都心知肚明,但我的那些看起来不在乎与无所谓,在别人眼里多半就是蠢的定义。

纵容也是蠢。

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这样孤独又渴望爱的小同志小年轻,怎样才算是健康的爱与被爱,年幼无知、毫无经验又充满对爱的迫切渴求的时候,总把别人的欲望当成爱和抚慰,把对方随意的一个举动,就脑补出一场深刻的牵挂与在乎,感动自己,尤其是对方是个比自己年长的老江湖。靠着这样的没头脑一股热,我们亲手奉上了自己最软弱、毫无保留的一面,才会纵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有的人从此就失去了对爱情的希望与憧憬,心中原本那纯真的爱的火苗,被外人毫不留情地浇熄,连炭都湿透了,很难再重燃。

我不介意别人怎么看19岁的我这些事。别人的评价不重要,说我蠢不重要,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我很清醒。

怎么避免爱错人信错人?有什么经验可以吸取?我讲个真实的事。

前一阵,枣庄67岁高龄产妇顺利生子的新闻火了,还上了热搜,记者就去采访当事人的老公黄先生。国家政策放开了,这两年高龄产妇的比例越来越高,网上有人想征求一下黄先生对高龄备孕的经验和看法。黄先生对记者说:“我们不管,我们的事情是我们的事,别人的事是他们的事。别人的事就多了,我们操不了这个心。”

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分辨骗人钱财的犯罪分子,但分辨不靠谱的渣对象,要复杂得多。有的人对别人很好,对你渣,反过来也一样,对你不错对别人渣。诈骗犯有套路,渣却有各种各样的渣,渣的定义也因人而异,不像法律条文一样概念清晰。

自己去摔跟头吧,没什么经验能避坑。即使真的有一本避坑指南,莫文蔚也早就唱过了: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你做又做不好。

一定要说一句忠告,那我就套用某个段子:爱不爱其实你心里最知道,如果怀疑他爱不爱你,别问,问就是他不爱。

我胆小,但是我想骗骗子

社交网站上结识近乎完美的婚恋对象,在“恋人”的蛊惑下参与网络博彩,最终,全部积蓄和借款在充值进博彩账户后,与“恋人”一起消失。在线上“恋人”看来,受害人只不过是用所谓“爱情”圈养的“猪”,养肥了自然要“杀”。这种只进不出的骗局,被行业内的人取了个形象又残酷的名字——“杀猪盘”。该手法在2016年以前就有,2018年开始泛滥。最早,犯罪人员通过同性恋网站寻找“猪仔”,后来拓展到婚恋交友平台。因为这些嫌疑人多在东南亚开设骗局,所以又被称为“东南亚杀猪盘”。

交友软件上有很多骗子。

我是不会上当的。不是因为我不贪财,我也贪,贪财贪色还贪睡。天上要是真掉馅饼了,我比谁都捡得快。但我胆子小,还抠,这两者的力量远大于贪。天上会掉馅饼,软件上不会,软件上只掉铁饼,能把脑袋砸出坑。陌生人要从我嘴里撬出钱,以前很难,为什么要说以前呢,我等下再解释。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不熟的跟我谈钱,都会拒绝被我拒绝。我连花钱买性服务都不会,更不会给睡不到的人打钱了。

骗子用假照搭讪。但我还真遇到过一个用本人真照来骗投资的,视频过,我差点就问他,你长得还怪好看,怎么干这行?当微商不比这个强?微商来钱太慢?这么多年也就遇过那一个好看的,其余都用假照,有的照片都糊出马赛克了,还嘴硬说是本人。我说你用拍照这么烂的手机真是配不上你的脸。

那些假照都可好看了,比他们的骗术好看,寸头胡渣网红相,很多人会想变成的那种样子,可见骗子的审美还是在线的,对同圈流行哪种款式了然于心。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那么好看的人,如果我主动打招呼,只会是已读不回,还会反过来主动找我问好?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看到这么好看的照片,会张腿流水,但我不是那种人,我只对大活人浪起泉涌。拿着好看照片主动找来的,十有九之我归为骗子。我又不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长啥样,你以为长这么大我没照过镜子?好看的人图我什么?

龙找龙,凤找凤,美人只会找美人,不好看就别做梦。有自知之明的人,会省掉很多被骗的可能。

遇到这种盗图货,我根本不会怀疑他是不是骗子,直接百分百确定肯定他就是骗子。你要是还心存幻想,宁可信错也不想错过,万一真是天菜呢,错过多可惜,那你可以直接约出来面试,既然距离只有几公里。或者,要求对方跟你视频验真。如果他说手机摄像头坏了,你要是还信他,那我觉得你也是白活到2019了。你老了以后也会是“银行经理和警察都跟你说对方是骗子,你还坚持要给对方打钱”的特别能坚持自我的那种人。

少一点网恋,多一点真面;少一分意淫,多一分清醒。

骗子聊不到几句就要加微信,说不常上软件。我可去你爸,骗鬼呢,随时看你都近期登陆过。

骗子文化程度很低,打字错别字多,还以逗号结尾。所以现在我光看几句字就能分辨是不是骗子。作为语文成绩曾经很好的人来说,我受不了这个,我能接受没标点用空格,接受不了句尾用逗号。我至今没想明白原因,误触键盘?或者第三方软件机械发送?说实话,我还挺想去网线那头看个究竟。

骗子很爱发语音,普通话不标准,浓厚的福建广东腔,声音扁瘪破。只会问吃了没下班没在干吗,默认你是开车上下班,只要你说下班了,下一句就是语音叮嘱你开车小心。哪怕今天跟他说过日常步行,第二天还是让你开车小心。他觉得自己走暖男路线,其实声效堪比车祸。我要是有车,看他聊天这么敷衍不专业,直接把他撞死。骗人都不上点心简直是侮辱骗子这个职业。你要骗人不该老老实实把嘴闭紧学好遣词造句用心包装一下提高魅力值吗?不该把猎物透露的信息拿笔记下来以防张冠李戴聊错了尴尬吗?是因为猎物遍地都是所以不需要多费心鱼钩不放饵都能钓上鱼吗?

骗子先假装建立感情,要你信任,看你咬钩了,就开始不经意间透露自己在某平台赚了钱,引诱你一起赌,或者买彩票、理财,口口声声说为了两个人的将来。投资后台的各种收益数字都是他手动操控,先让你挣点小钱,尝点甜头,这个时候还允许你提现,等你放松警惕,投入大钱想赚更多,账面数字是噌噌往上,但就是永远提不了现。还会怂恿你到处借钱继续交智商税。

几年前我接触的骗子,很多资料写的或是自称在福建,最近骗子常自称在佛山。几年前的手段是要教你投资欧美那边的重金属,炒原油期货什么的,我说我没兴趣不想学,他还说我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

这几年骗人的花样和内容翻新了,除了要带你理财带你飞,还有冒充外籍高富帅,要跟你一生一世,然后说给你寄了礼物,不幸被海关扣了,找各种借口要你给他打清关费或保证金。还有冒充能帮你把钱追回来的“网警”,二次骗你。还有帮你充值软件虚拟币,帮你买粉丝刷赞上热门。我的天,上这种当的人得有多虚荣啊。

虽说我很会调情接话,但我平时对人冷漠,不爱跟陌生人聊天,加上我一眼就能看穿对方是不是假照骗子,所以骗子跟我聊几句看我对他没意思,智商高不好骗,就不来找我了。

之前看过一个网友,被骗的方式不在上面列举的几种里面。他跟别人约好了开房激情,对方说两人平摊,让他转账过去一半房费,然后一会儿打车钱不够了要借,一会儿手机没钱了借钱买烟,一会儿又借钱买油套,等网友到了说好的酒店楼下,对方就消失了,好友已删除,拉黑加不上。真是炮没打到人没爽到,还被骗了几百块,真正的色财两空。

早几年还听说过约炮把人带回家,结果被盗窃的。也有带去开房,最后被偷手机的。这几年听说的少了,不知道是案件绝对数量少了,还是我成了信息孤岛,类似信息传不到我这边。

之前遇到过一个网友,跟我朋友聊了一阵之后,开始张嘴管朋友借30块,借钱理由我忘记了。我之前告诫过朋友,跟陌生人不要谈钱,红包钱不是出不起,是不惯着这股歪风邪气。朋友脸皮薄,不好拒绝,还是给了。之后我问他对方还没还,他说还了,是不是真的还了我也不知道,但是,那人不久之后竟然来找我借钱,一开口就是3000。说是借,下月发了工资就还。谁知道他会不会还,况且有手有脚有爹有娘,借钱第一顺位怎么也轮不到我,你死了我也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啊。我可去你爸,凭什么到我这里就狮子大开口,涨了一百倍。我看起来像那种很好骗的有钱人吗?

有一阵我观察朋友圈,发现一个昨天在秀恩爱的人,今天急转直下突然开倒车,骂社会渣骂自己蠢。本着八卦精神,我问他怎么了,他私聊跟我说自己被骗了500块,骗他的就是昨天秀恩爱那个。这个急转弯,转得有点陡啊。

昨天他发完秀恩爱朋友圈之后,内心的幸福感多得快要喷出来,就找我分享,要把我酒杯也倒满一起干杯一饮而尽那种幸福感。跟我讲他们年前就加了好友,那阵子他找骗子聊,骗子不搭理他,不回消息突然消失,他就删了好友。最近骗子热情找上来,加他,他一上来就把骗子骂了一顿,骗子跟他解释,那段时间过年在家心情不好,没怎么上微信。然后聊着聊着,他竟然觉得这个骗子还不错,挺合聊,还打开视频继续聊。骗子倒没拒绝没心虚,开了视频,两人聊得蛮有感觉。他当然还没意识到对方是骗子,以为终于找到了王子,就把两人的视频连线截图发到朋友圈,配上文案: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请多指教。原话我没背全,反正就是火遍全网的鸡汤文,权当官宣。

为了骗子,他还卸载了交友软件,想着和对方好好过日子。

好好过日子这几个字我有时也很想吐槽。大部分爱把这个挂嘴边,冲着这个去交往的人,那不叫恋爱找对象,叫找妈,天底下只有你妈能按照你的想法跟你好好过日子。不了解你的还以为你现在过的不是日子,在等人赎身呢。

结果,24小时都没到,骗子就露出了真面目。骗子给他开了微信的亲属卡,让他给骗子开通支付宝的亲密付。他想着既然对方这么有诚意,那就礼貌性回一下,答应了。刚一开通,骗子就刷了500块。为什么只刷了500不多刷点?因为他的亲密付限额就这么多。但是骗子开的那张微信亲属卡,他一分钱也刷不出来。就在今天,骗子还取消了亲属卡,对他爱理不理,估计又要玩消失。他一气之下,所有联系方式都删了,说500块就当买个教训,以后不谈感情了,认真工作,今年不适合恋爱。

很多人说金子不值钱,还不如银啊铜的,他们哪知道,是自己根本不识货,见到金色的东西就以为是真金,其实只是镀了一层皮而已。真爱也一样,怎么遇到谁都以为遇到了真爱。不是爱有问题,是人,别给真爱泼脏水。

他还说,昨天发朋友圈的时候,有人留言提示他,让他小心被骗。他还以为是网友在故意酸他。今天他去联系那个留言的,人家说之前跟骗子聊过,感觉人很作很假,还好没被骗。

扯了这么多,我的重点其实是下面要讲的故事。我不是要写什么防骗指南,相反,我要提供一个骗骗子的方案。

你没看错,骗骗子,把骗子骗了。我微信里有个人就成功做到了这件事。

骗子做了个“杀猪盘”,用天菜的假照片诓他,谈真爱,交真心,不断重复说要一辈子在一起,有意无意透露出自己经济条件不错,并且知道一个平台的走势,能带着他赚钱。他几百年前就知道这种骗术了,但一直好奇套路是怎样的,就先同意试试看。后面再根据剧情发展见势撤退。

骗子很关切地说慢慢来,不要急,不要充太多,先充500试试。然后,骗子让他赚了100。

他在朋友圈发过入住高级酒店的照片,估计骗子把他从小鱼调整为大鱼,钓鱼竿的线也加长了一些,说要带他去旅游,问去哪儿,说新西兰太low得去迪拜,还说第一次见面要送礼物,问送什么,说你有手表吗我送你个表。

他怀疑骗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把他当新媒体账号一样在运营,因为骗子每天都在问他去哪里旅游,每天都在问他电话多少,聊过的话题也在重复问。

除了本金之外,骗子前后让他赚了近4000,都提现成功了。然后骗子让他多投点,把高级酒店房费赚回来。于是,他当晚充值了1万。果不其然,1万全输了,骗子还想让他继续充值,他抱着及时止损的心态,拒绝。

这时撤退的话,他只亏了5000多。

骗子说,相信我,我来想办法。

当天晚上,骗子真的把1万块打到他账户上了,另外还多转了1000多。之后,真正的套路就来了。骗子让他升级VIP,升级之后会有额外福利,但是VIP需要累积充值10万。他当然不会同意,他只是想摸清骗子如何骗钱而已,既然已经摸清了,是时候全身而退。于是他准备把账户上的1万多提现。

提现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系统漏洞,提现1万,刷新几次之后,骗子做的系统竟然给他转了2万。

扣除成本,前后合计,净赚1万5。

他没有见好就收,还想看看骗子后面会怎么骗他,还想再利用一次系统漏洞,所以他又充值了1万,账上数字变成11000之后,他准备提现。这时,骗子又跟他提起了VIP的事,说累积充值10万,可以返现1万2,另外每次提现还会多拿4000。他拒绝了,但为了稳住骗子,或者说为了敷衍骗子,让他别老来烦他,他随口跟骗子说,预定一个VIP名额吧。

没想到就是这个随口的预定,让他翻车了。骗子没告诉他预定名额之后资金会被冻结的事,所以那1万多就被冻结了,无法提现,必须充值到10万。这位朋友接下来做了什么呢?他没有充钱,他去报警了。

理论上来说,他并没有亏钱,反而还剩了5000有赚。但他就是想报警,打击罪犯人人有责嘛,但他总不能说骗了骗子钱啊,他就在警局哭,演哭戏。

警察告诉他,这种行为属于赌博,应该被打击惩罚,对方不是欺诈,只是开设赌场,赌资不受法律保护,人家只是一个客服的角色,建议你去充值VIP,并没有强迫,也没有证据证明平台是属于他的,他做为客服,只承担提醒不到位的责任。

现在这个骗子还不知道他报警了,还在喊他宝贝宝贝,还在跟他聊骚暧昧。

听了这个版本,我有点动了骗骗子的心。我不贪,每个骗子赚个1万就行。这也是我开头说陌生人要从我嘴里撬出钱,以前很难的原因,以前我不会掏出哪怕一块钱,但是现在,我愿意先投入个几千。

可是我胆子还是这么小怎么办。

一场迟到又意外的失恋

明知道再过不久就会分开,始终会告别会结束,还是控制不住地投入精力,付出情感,认真对待,把自己交过去,把感情的操作线亲自递到他手上,甘心被操控。他跟你说话,跟你挤眉弄眼,他什么也不做,我也像炉灶上的开水一样在沸腾。火力稍小一点,就会对当下这种真实的满足感开始默默倒数,盘算还剩多久,离分别还有多远。每过一秒,心情就像快没电的灯光,渐渐暗下来。

是恋爱的感觉,也是看演唱会的感觉。

以前看演唱会,不会这样越接近散场,越像失恋,恍惚间觉得自己真实地失去了一个恋人,爱了很多年的,他站着不动,也在随着时间离我越来越远。

喜欢明星这种事情,本应该算单恋,一种靠自我臆想来补充幸福感的关系,没有相恋过就算不上失恋,可在想到歌会唱完、今晚会成为过往的时候,呼吸都快顾不上了,胸腔明显压力加大,原来我什么都留不下。

这个是我喜欢了很久的一个男歌手,从1998年到2019年。我很少跟别人提起他的名字,像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说出口难为情。就像没人知道十三四岁的我暗搓搓喜欢哪个同学。我也从不在KTV点他的歌,而他的歌在十几年前,我每晚都会听着入睡,有时候半夜突然醒了,磁带还在转,有时正好循环唱到我喜欢的那句,好像就是那句将我唤醒。

喜欢的人和物,不一定总愿意拿出来分享。

我以前对自己的青春并没有明显的感知和定义,似乎我不懂什么是青春,我不知道我的青春从哪里算起,又在哪里算结束。是暗恋同班同学吗?是和第一个男朋友分开吗?是再看到喜欢过的人却没了感觉吗?我听别人谈论青春谈得很热闹,很有感触,很动情入怀,我却说不清它对于我的定义。但是彼时彼刻,当演唱会还没结束,他在远处的灯束下唱:


越甜越思念,越浓越幽怨
人越去过问,真相越难知
任谁被锁住不易
原来情深到此,彼此早已知
一次真爱追寻一百次
竟九十九次误做了憾事
可会是最后最深刻一次
仍全没法子
当我真去追寻一百次
方发现那日是最快乐事
这决定继续,怕错了不知
明日后悔只恐已太迟
越狂越纷乱,越迷越打转
倒不现在告辞

我突然有种感觉,我的青春过完了,不是现在才结束,但后知后觉它没了。就像我发现兜里的钱包不见了,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不见的。

丢了东西,就很难过。丢了爱的人,难过更多。

演唱会三个小时,但是真的有十几年那么长。他开口的第一句“从天边,飞万年”,像时空穿梭机,瞬间把我拉回了十五六岁:在班级晚会上模仿他跳《新欢加精选》,偷偷攒钱,把每一本有他图片、有他歌的杂志碟片都买下来,收集他的图片做成剪报现在都还留了几大本,买他和范晓萱代言的饮料喝。那些画面,把大脑变成了投影仪,一幕幕自动放映。

他的声音没怎么变,还有少年感,虽然我们都不再年轻,他四十上四,我四十下四。他怎么还有那么多头发,是不是去植发了。我的都掉光了。还有八卦号说他整容整残了,故意挑了没拍好的角度照说很多刻薄的话。穷极无聊。

我妈当时反对我追星,意思是追星很无聊,没意思,过一阵就不喜欢了,等长大了回头看发现没意义。

我的学生时代没有大的坎坷灾难,但是回想起来,除了追星算得上快乐,找不到明显的开心事,多是压抑,或是平淡无味的空洞。所以我从没幻想过再经历一次,永远停在那时。我唯一惦记的,只有听他唱歌的那些画面,不是开心,是温暖。

有的人的声音、影像,对别人说不出哪里好,却是记忆里最闪亮、不可替代的部分,甚至成为唯一一个能给过去赋予内容的载体。

他跟他的老师反目成仇,当时担心他会不会唱不了了。他跟张柏芝恋爱,在张柏芝翻唱的《留给最爱的说话》里念了段粤语独白,之后张柏芝回了他一首念白,两人在10分钟的《东芝月色》里讲了个小故事,故事包了《月光浴》和《简约主义》两首歌,我还觉得他俩有点般配,两人分开后他唱《比我幸福》,很多人都以为是在影射这段感情,对张柏芝隔空喊话。虽然这么喜欢他,我也没觉得他只能跟我过。分手后他还被向太骂,经纪人自杀,很不顺。他后来去演电视,《倩女幽魂》和《兰陵王》,有了点名气,但我都没看,我一直在他的那些歌里面,原地踏步。

2010年后他出过几张新歌,那时候整个华语歌圈都变了。跟别的很多歌手一样,会唱的人还能唱,会写的人却不写了,再也写不出或是不想写90年代风格的好歌给他们唱。人变了,环境变了,流行的风换了方向,风往哪儿吹人往哪儿追,我还想听陪我长大的人唱几首能听出旧味的新歌,可没人愿意做这样的歌,连老歌都不断被娱乐综艺整容,重新改编,要追赶当季流行,加入很多时下正热的华丽元素,最好换张脸,极力撇清和老版的联系,让听过的人完全听不出是老歌。大家都在创新,追求年轻的口味,生怕别人说自己老气过时。变化如此快,连感情都不再过夜,不再成双成对,要三四个人一起才够刺激。

很多衣服,从橱窗里拿出来第一次穿在身上,是它最完美、最光彩的时刻,过一遍水就走样了。很多歌也一样,重新编曲,加进去很多新想法新元素,却再也不能直击心灵,叫人回味,华而不实,空有堆砌。

想说的太多,听的人一句都没听进耳朵。

我是一个对改变无所谓的人,也是一个习惯了不改变,念旧的人,很固执地坚持自己喜欢的人事。

能听他开演唱会,实属意料之外,我以为他已经半隐退状态,没有开唱的机会。买了票之后也没温习他的粤语歌,直奔红馆,像裸考一般,不看书直接上考场。

不用复习,都太熟了,起个头马上就能接着唱。

以前听得最多的歌,不是他最热门的那几首。

听《我比谁都清楚》,听的是自己压抑的心事不被人理解的那种被理解感。听着像不像悖论?当两个人在互相说没人能理解自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却又对这句“冷暖自知”达成一致表示赞同,完成了另一种感同身受、相互理解的过程。我相信都失恋过、迷茫过、苦闷过的人,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多少有感受相同的时刻。

喜欢《不会一个人》多过《比我幸福》,听到第一句“有些回忆只能淋着雨一点点遗忘”就被吸引。循环最久的专辑是《天亮说晚安》。《最佳男朋友》的歌词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写的是个渣男。

听《黑色领带》,听的是一群热闹中的孤独寂寞,流言蜚语太多,听过就算,不必介怀。听《简约主义》,听的是自己世界的规则。这两首,当晚演唱会他都唱了,而且是前后连着唱。我当时差点脑缺氧,兴奋得拿泡沫棒敲自己的头。想把整座红馆的人像消除游戏一样,全都消掉,只留下台上的他和台下的我。

他在台上讲自己这些年的艰辛,讲到动情处泣不成声,我因为听不懂粤语,没太多感触,但是亲耳听到他唱出那几首我曾经循环过很久的歌,情不自禁就飙泪。我不想回去从前,我不留恋那些年,可为什么还会忍不住泪。

可能是感慨自己这么多年,仿似白活一场。

不是开不起玩笑,是不好笑

有个词叫垃圾食品,世卫组织没提过这个词,对应的有个词是“不健康食品”,以比较的方式呈现,就是相比其他健康食品而言的概念。垃圾食品是个网词,指仅提供热量,无其他营养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多余成分的食物。

我不讨论垃圾食品,我只是借用一下“垃圾”这个词在词组里的特定及弱贬性含义,用来定义《如何迅速成为北上广本地人?》这种垃圾爆文。

垃圾爆文,只提供笑料和眼球流量,无其他营养的10万+网络图文。

这个词只有喜好上的感情色彩,跟“垃圾食品”一样,不涉及道德及法律评判。爱吃垃圾食品,爱看垃圾爆文,都是一种选择自由。

我对这种垃圾爆文,已经免疫,就像如果现在还有人用“蓝瘦香菇”来表达他的幽默感,我会觉得傻,跟风趣幽默这个词毫无关系。 对于这种网络上的热词笑梗,我一直是这种感受。一个人用是幽默,十个人用是有点意思,大家都在用就变成无趣了。

关于川渝两地没有1这个“笑点”,我笑不出来,就跟笑程序员秃头格子衫冲锋衣,笑直男缺少审美和情商,笑中年人油腻,笑女司机开车技术差,一样,私下说说或许能笑,放到公共平台大家贴标签,整齐划一地群嘲,我笑不出,很难笑。

这些算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否属于歧视的一种,可以讨论。很多人说,不就是开个玩笑嘛,太较真了。没有恶意,但不舒服。所以很多别的人觉得好笑的话,我觉得不好笑,我归因为我的个人感受问题,我没有骂作者和传播的人,作者明显知道写什么样的内容能有爆点能让人转发,刻意去迎合,为了收割流量完成收益。

有的人听说我是重庆人,会问:重庆不是都是0吗?怎么还有1?就像你问别人,“你们福建人是不是都f、h不分”,“你们上海人是不是都排外”,“你们新疆是不是很乱”,“你们内蒙是不是骑马上学”,对方不会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相反,多半觉得你智商是不是很低,网上说啥都信。不管是开玩笑还是半玩笑半认真,我个人觉得不好笑。心情好的话,我会怼一怼,“是啊,所以很多外地人去支援了,大量1涌入不肯走,现在1比0多了,供过于求”,或者“丑的人才会觉得1很少”。

拿美丑来做文章开玩笑,其实也算一种偏见,我有情绪时也用来攻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社交网络充斥着大量讽刺“丑”的段子。丑跟穷,成了双重罪。

一般人的网络印象里,1很少,因为这样的看法和舆论,以致一些1生出了优越感,自以为高0一等,觉得0都是遍地随他操。有的0内心也把做0这件事看做是牺牲与奉献,“我为了你才做0”。很多为了炮制垃圾爆文的作者字里行间也隐隐显露出0底下、1高级的气味,“长得好又怎样,可惜是个0”“肌肉练得再好还是被人操”这种口气。

另外还有一个我讨厌的玩笑是:0.5四舍五不入都等于0。说的人内心其实也有点看不起0的意思。

只要是圈层,就会在内部部分人之间滋生出鄙视链。同志圈层内也摆脱不了这个规律。阳刚的看不起娘的,1看不起0,娘0更看不起娘1,好看的看不起不好看的,没整的看不起整过的,高的看不起矮的,肌肉的看不起多肉的,年轻的看不起老的,富的看不起穷的,健康的看不起感染的,恋爱的看不起约炮的,没简介的看不起写很多字的,写公众号的看不起做微商的,社交软件也能用出优越感,用aloha的看不起用blued的。

个体之间的玩笑或是情绪发泄,被发布于社交网络,容易放大情绪,所谓的共鸣某些场合不过是对刻板印象的加深。很多人做不到求同存异,只会党同伐异,选择性地筛选他看到的讯息为自己的偏见撑腰。

何况这些群嘲,我不觉得好笑,也希望觉得这种说法有趣的人,越来越少。

贵州人不天天喝茅台,河南人不都偷井盖,山东人不是人人都开挖掘机,广东人不是什么都吃,天津人不是都说相声,四川人不是人人都爱吃辣,内蒙古人不是骑马上学,云南人不骑大象,东北不是一年都冷,成都重庆不是只有0。